实现碳中和,为何未来十年最关键?

未来十年,一方面要继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增效、建筑改造等尽快降低存量部分的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按国际先进水平严格把关工业、建筑、交通增量部分的入门标准,确保生产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符合绿色低碳要求,避免发展锁定在高碳路径。

能源清洁转型机遇,除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车制造及基础设施、储能技术和利用、绿色建筑等相关的投资热点,还有工业互联网、高效绿色制冷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重型交通的清洁化等领域值得关注。

低碳转型过程中有一些技术路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明晰,需要慎重选择。

责任编辑:曹海东

由于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的80%左右是化石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能源系统的清洁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视觉中国/图)

试想2060年,支撑碳中和的能源系统会是什么情景:

电力部门绝大多数发电来自可再生能源和水能,加上部分核电和极少量配备了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的化石能源发电;得益于建筑电气化提升和电动车普及,几乎所有的建筑用能、超过一半的交通用能和工业用能是零碳电力,从而达到极低排放;某些配备分布式光伏等技术的建筑,还有可能达到负碳排放的水平;交通工具的一部分,包括航空、重型车等由绿色氢能燃料电池驱动,也将占到两成左右的交通用能;工业部门较难达到绝对零碳,绿色氢能可以替代部分特殊工艺过程所用的化石燃料;剩余难以零碳化的部分能源相关碳排放可以通过CCS以及碳汇最终实现零排放。

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碳中和备受各方关注。

碳中和指的是碳排放和碳汇的增减平衡,考虑到碳汇(主要包括植物和海洋等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只能抵消目前5%左右的碳排放,而且难以大幅度增加,实现碳中和的根本是将碳排放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削减90%左右。由于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的80%左右是化石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能源系统的清洁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实现碳中和无疑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信心的基础来自已有实践。我国有完成气候目标的良好记录: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 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截至2019年末,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48.1%和15.3%,提前完成了向国际社会的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