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后撤背后的玄机

“如果印度人把‘脱离接触’当成是‘中国让步’,那是极大的错误。”俄军事专家安东·拉夫罗夫通过分析2020年11月至今年1月的拉达克公路主干线通车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印军已到了“强弩之末”。

酿成1962年中印边境交战的尼赫鲁政府“前进政策”,到今天都没有寿终正寝,只不过换了一个新词——“争控”。现阶段争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无人区。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亿江

在边境地区站岗的印度士兵。 (资料图/图)

2021年2月10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发布消息,根据中印双方第九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中印两军班公湖南、北岸一线部队于当日起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中印边境西段军事对峙出现缓和。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因2020年5月印方越线蚕食争控所引发的危机,未在印度国内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反思,近段时间,印度媒体仍连篇累牍探讨如何抵制中国商品,声称要给中国上一堂巴基斯坦领教过的“军事课”。

“误读会埋下灾难种子。”俄罗斯《军火库》主编维克托·穆拉霍夫斯基指出,对印度而言,尽快结束对峙并避免再犯才是明智之举,除非它想在经济和军事上自杀。

“只有白痴才会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混为一谈。”印度经济学家斯瓦米纳坦·艾亚尔表示,持续九个月并发生的流血摩擦警示印度领导人,他们重犯了前总理尼赫鲁的错误。“如今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是1962年时的数以十倍计,如果印度军政决策者还想冒险,那么他们相比尼赫鲁的愚蠢也将以十倍计。”

“地理诅咒”让印军苦不堪言

“我感觉放松些,但活还是少不了。”

2021年2月13日,中印一线部队脱离接触的消息传来,印度司机乔金德正忙着给卡车换轮胎,这台辗转于斯利那加与列城之间的老爷车,已为印军服务半年多,最近一次是给部队拉食糖。

去年夏天,印度国防部、内政部向中印边境西段的拉达克增派三万多军警,让本已紧绷的军方后勤难以招架,不得不以签约方式雇佣大批像乔金德这样的民间司机。

“卡车就像我的未婚妻,吃在里面,睡在里面,我在车上的时间比在家还多。”乔金德告诉俄罗斯“自由媒体”网记者,里程器的记录已超过60万公里(早过了报废极限),“我要用军队给的钱,换台新车,再娶个老婆”。

4万平方公里的拉达克,被群山和急流割得支离破碎,这里物产稀少,30万居民和超过6万印度驻军全靠内地补给。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印度空军倾尽全力,去年仅实现7万吨左右物资空运,而原驻扎拉达克的印度第14军越冬物资需求就超过20万吨,后来又有增派的部队,全年印度至少要往高原转运100万吨以上的物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印度人把‘脱离接触’当成是‘中国让步’,那是极大的错误。”借助Yandex民用卫星图像,通过分析2020年11月至今年1月的拉达克公路主干线通车情况,俄军事专家安东·拉夫罗夫得出的结论是,印军已到了“强弩之末”。

“从帕坦科特(印度旁遮普邦)到斯利那加(印控查谟-克什米尔首府)的44号国道(NH-44)和从斯利那加到列城的1号国道(NH-1),是印度人的生命线,但近两个月来的大雪和多处滑坡,造成两条道路多次拥堵超过48小时,双向四车道的44号国道从去年12月起已减为双车通行。物资难以前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