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国(081120)

据11月14日公布的社保研究描绘:到2012年前建立最低生活、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到2020年前,使社保制度全面定型;到2049年,建立全面的国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责任编辑:史哲

◆ 建立全民社保,要等到2049?

英国BBC,11月17日,蒙克

11月14日公布的社保研究描绘了中国福利社会的蓝图。据说208名学者和218名各级官员参加了研究和讨论,其成果将供中国高层决策参考。研究历时一年多,调查范围包括中国11个省市和许多国家。根据这项研究报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将分三步实现:到2012年前建立最低生活、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到2020年前,使社保制度全面定型;到2049年,建立全面的国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在中国对外开放,搞市场经济改革30年后,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点评者说】社会福利,关键是要让人民享受持久的实惠;至于“中国特色”,是次要问题。

◆ 中国暗示将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7日,缪尔·迪吉马丁·迪克森

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表示,如果中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世界不应对此感到意外,但中国将仅把这种军舰用于近海防御。近来国内外都有传言称,中国海军已决定建造并部署其第一艘航空母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国防部曾表示,中国正积极参与航空母舰的研究,并将有能力在2010年前开始建造航空母舰。《简氏防务周刊》上月报道,解放军正培训50名航母飞行学员。钱利华拒绝就中国是否决定建造航空母舰直接发表评论,但他明确表示,中国完全有权这样做。“那些拥有10艘以上航母战斗群、有着战略目标大国的海军,与仅有一两艘航空母舰、用于近海防御的国家的海军有着不同的目的。”“即便有一天,我们拥有了航空母舰,我们也不会将其用于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响力。”

【点评者说】这是外国媒体第N次预言中国航母了?不过,如果仅从该报道所引用的文字就能明白中国高官“暗示”了什么,那这两位英国记者的语言水平还真“不含糊”。

◆ “内需新政”将激发政治撞击

美国《世界日报》,11月17日,社论

外向型经济对中国大陆持续20年高增长,功不可没。但轻视消费,漠视内需,一方面形成了经济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体制性弊端,这会令今天提振内需的政策遭遇尴尬。

扩大内需之难,目前大陆的领导人与学者所见还只限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制改革,但更麻烦的或许是,它可能引发的政治撞击和体制变局之难。

政治撞击:过去20年靠外需,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引资,谈出口。中央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地方追求政绩和利益的动力,均来自于此,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控制体制。一旦改弦易辙,带来的政治撞击可想而知。

体制变局:外需为主、增长挂帅,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体制的形成。相配套的,有经济、社会、行政管理体制,还影响到权力分配、政绩考核、干部选拔等在内的政治体制,甚至波及外交体制和国际战略格局。

一旦这一切要反过来,将扩大内需变成发展主调,不仅将出现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还将有经济、社会、政治体制的系列改革。

一场重大危机可能带来经济冲击和社会损伤,但以中国大陆这种转型经济体来说,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常与体制的重大改革相呼应,两者如有机会结合,会带来经济的跃进、社会的前进、政治的进步。在这个层面,中共“内需新政”的登场,在政治撞击中和体制变革下,会有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点评者说】作者可谓眼光老辣,所以4万亿至今还都是轰轰烈烈大手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众直接需要没什么联系,同样的政府挂帅,同样的社会控制。不到万不得已,才没人愿意变。

◆ 谁来代表中国劳动者利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4日,鲁颜堂

中国最近发生几次出租车司机集体停运事件,也就是“罢工”。现行的198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权利中并没有写上“罢工自由”,但也没说“严禁罢工”或“罢工非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则在第53条专门列了一款,说是公务员不得“组织或者参加罢工”,那么,别人可不可以呢?这里面就有法律的空间。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应该尽量避免罢工。但是,社会既然存在着劳资双方,其利益取向存在着矛盾,就应该及时交流,进行谈判。目前中国的劳动者却不大有代表自己进行谈判的组织。中国是有工会,但工会并不是代表劳动者与资方进行谈判的组织,工会干部也从来没想到,要代表劳动者对资方提出利益要求。社会的利益各方总是有矛盾的。全球化时代,工会也应依照国际惯例真正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表,为工人说话。这样可以让利益各方得到平衡,让社会避免重大动荡。

【点评者说】从法理上说,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允许的。

◆ 促内需4万亿,须警惕被挤占挪用

英国《经济学家》,11月15日

中国政府总算让人们见识了它将如何践行所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最大贡献”的承诺。上周出台的4万亿刺激内需方案,相当于中国GDP的14%。从比例上说,可算和平时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刺激方案。虽然海内外学者还在猜测这4万亿中有多少是新增,有多少是已有开支计划的“重装上阵”,但是无论如何这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现在要担心的是,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多大的比例能真的投向基础设施和基本民生,而不是被贪污、挤占、挪用或者修建一些“形象工程”。不过,最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府事实上刚刚错过了一个更好、更基本也更便宜的刺激经济的方案。在今秋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一项蛮受期待的农民土地流转改革最终没有出台。而给予近8亿农民土地所有权,本来可以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社会和道德根基,进而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建立在更为牢固的人性基础上。那才是真正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点评者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社会和道德根基”,“道德”两字尤其需要强调。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的经济成长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农民的严重“剥削”之上的,土地恰恰就是剥削的关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