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没人可以演独角戏

“有人说《梅兰芳》是我的自传,我不同意,我把我看成陶土做的器皿,这个器皿是用来装水的,是来装梅兰芳先生的,我永远不在这个器皿里装自己,我不会跨过这个界限。”

责任编辑:袁蕾 朱又可 实习生 陈伊玮

《无极》的遭遇可以这么看,我和谢晋导演一样,在很多事情上是没有经验的。

我现在不大上街,因为我的北京已经消失了。 

1998年,导演丁荫楠曾想拍《梅兰芳》,他要把《梅兰芳》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电影系列”首部曲。丁版电影剧本是根据青年女作家李伶伶的传记小说 《梅兰芳全传》改编的,电影局也通过了审查,但3年多过去,电影一直未能开拍。

梅兰芳儿子梅绍武写了一个20万字的文学剧本,梅家后代一直希望有人拍出《梅兰芳》,他们心目中的导演是关锦鹏。但3个月后,关锦鹏宣告退出。

陈凯歌是梅家看中的第二位导演,梅葆玖公开表示愿意无偿给陈凯歌提供各种资料。

这些资料让陈凯歌发现了一个让他意外的梅兰芳,原来梅兰芳是 “思想前卫的80后新青年”,有着“被绑架的人生”,“戴着纸枷锁却终生自由的人”。

2007年7月,《梅兰芳》以“中国式大片”的架势开拍。

《梅兰芳》这部影片被认为是陈凯歌的“翻身之作”,来自中影集团的消息称,《梅兰芳》在全国范围投放数字和胶片拷贝共计1400个——比3年前《无极》的470个拷贝纪录,增加了近千个。

11月23日晚,南方周末记者在陈凯歌工作室专访了陈凯歌。头发花白的陈凯歌坐在高高的木椅上,每更换一个新问题,都会习惯性地戴上眼镜,翻看放在桌上已经写好的关键词。

陈凯歌说话平缓,用词谨慎,谈到《无极》,几次欲言又止。他强调《梅兰芳》没有自传的成分,“因为我没有资格”。

梅先生的电视机

我家和梅家都在西城区,地理距离很近。梅家住在护国寺街一号。穿过护国寺街,有个小胡同叫西巷,穿过西巷就可以到我们家住的太平胡同。按照步行算的话,15分钟就到了。

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忙,碰巧我和梅家第三代的孩子在一个幼儿园,有时候到了周末,幼儿园不开,父亲会把我送到梅家过夜。那时候我五岁,没什么太清晰的记忆了。

我见到梅兰芳先生都是晚上,他在家里的客厅坐着。我记得他从来没有站起来过,就是很安静地坐着,脸上有点笑容,跟我说一些我根本听不懂的话,我很拘谨,待了一阵儿,就跑去看电视去了。

那是1950年代末期,中国绝大多数人家里没有电视,他们家居然有电视,我记得接收的好像是苏联台的节目,里面人说的话我也不懂。后来我知道,那台电视机是苏联政府送给梅先生的礼物。

几年前,梅葆玖先生来找我,希望我拍《梅兰芳》。我没有直接答应,只说想一想,我要把梅兰芳的相关材料看一看。

后来,梅先生派人给我送了一大堆关于他父亲的书,几个月后我才看完。和梅葆玖先生见了几次面,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后,我接下了这部电影。

梅葆玖先生给我描述的梅兰芳形象,我后来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找到了印证,说他是“豫兮其若冬涉川”,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