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今宇:聚焦社会痛点,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冲击,引发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变局。在动荡和变革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培养不断适应非连续变化的能力成为重要议题,“韧性”一词被高频提及,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这对商业企业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提出了高要求,商业领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辟“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将“引领责任教育,在教研工作和运营中倡导和践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八项重点谋划之一,致力于推动企业减少自身对社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力量,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何今宇主任,接受了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专访,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建议。

中国企业履责正高速发展

南方周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2020年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教学的重点规划,这一决定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

何今宇:提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我们的口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后半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基因。

2020年学院提出设立“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一方面是为了在教学上将社会责任的理念更好地灌输给我们的学员,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外搭建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与社会携手推动社会责任的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创造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前沿知识的领航者。

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原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后又传入中国经过多年发展,你认为在当前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欧美国家有哪些显著不同?

何今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但其实在中国早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案例无处不在,例如早在三百年前同仁堂就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其实就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脉络。在中国计划经济阶段,相较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中国的国企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职责。

而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逐步深入全球,也让我们以另外一个体系标准审视当前阶段的中国企业履责情况,一方面我们发现国内的企业更加重视人文,但另一方面企业在环境保护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相信国家也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具有针对性地提出“3060碳目标”及一系列绿色发展规划,希望通过政策的力量去推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程。

在《2021中欧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2019年共有992A股上市企业披露了CSR报告,从近15年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形式上,中国企业的CSR报告披露程度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虽然其中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与发达国家企业战略合作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程度会再上一个台阶。

以企业韧性抵御社会变化

南方周末:多变的国际政策环境、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挑战,你认为这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哪些影响?

何今宇:我们将2021年的CSR挑战定为安全与社会保障,疫情暴露了我们公共救助结构存在的“漏洞”,而企业在弥补这些“漏洞”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提供资金支持,直接实施社会健康安全保障计划,建设基础设施,大规模制造应急设备,重新调整物流和供应链,运输食品和卫生用品,创造就业机会和稳定现有工作岗位,提供专业技术知识,抑或只是安抚恐惧和焦虑情绪……新冠疫情暴后,全球企业面临着新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在我们的白皮书中,白诗莉教授提出企业要有韧性,不只是要有应变危机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要有站稳脚跟的能力。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于社会中,其核心就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各种突发的危机爆发时,都会促进企业进一步反思,企业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在危机中企业能否固守这个价值,如何持续地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认为无论是疫情的冲击、环境问题的挑战还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应付的,这需要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和行动。其中包含加强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强化上下游供应链的协作,以及唤醒消费者的责任意识,不确定的挑战越大,对合作的要求就越高。要打赢这场硬仗,企业不能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带一点感情地进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而是应该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大力加强合作关系。

新趋势中寻找企业新通路

南方周末:随着中国提出“3060碳目标”,你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平衡扩大产能与实现碳达峰目标?

何今宇:首先我认为碳达峰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它要求各个企业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切实完成相应的减排工作。而碳中和则给企业一种模糊的印象,让企业认为只要通过购买碳汇或种树等方式就可以实现目标。

但我认为要真正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前段时间我们讨论的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这些模式将重点放在如何让现有生产规模制造出来的产品发挥出更大、更多的实际价值,这从另一方面就减少了额外的生产和碳排放。

企业扩大产能与实现碳达峰目标并不是矛盾的,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发掘新的创新点,通过提高生产效益,让有限的生产力造福于更多的消费者,就可以在避免碳排放增加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而对于刚成立的新企业而言,减排并不是种负担,将重点放在新物料的研发或新能源的开发上,将为企业在参与节能减排的同时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我认为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要平衡两者的关系,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在商业模式上、技术上实现创新,同时让生产过程更加具有效率。

南方周末: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你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何今宇: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宏伟的政策目标,对于企业而言第一步是做好内部的全方位梳理,从管理、员工、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发掘企业在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的提升空间,例如如何让员工更有归属感,生产环节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等等。

其次,要明确企业的核心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产品,解决社会问题,并基于此去结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发掘社会痛点,贡献新的产品服务甚至是商业模式,来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同时这极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和新机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