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上的纪念

10米高的雕像望向远方,步伐坚定、衣襟“飞扬”,雕像注视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当年仅有3万人的小镇,到了2019年已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三百万。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广东什么都要凭票,有46种票证,买火柴要票,买两块豆腐要豆腐票。”陈开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有两个票,一个邮票,一个股票,股票是改革开放才有的。”

“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三个有利于”这些理论,都在1992年1月20日的国贸大厦被记录下来,随后传播至全国。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张玥晗

莲花山上的邓小平塑像。 (CFP/图)

莲花山位于深圳市区中轴线,俯瞰下去是福田区,数十栋摩天大楼矗立,包括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这片土地,是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

2000年11月,经中央批准竖立的邓小平雕像在莲花山落成。历年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登上山顶,敬献花篮,纪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座1992年建立的山顶公园,因邓小平雕像的存在,成为了重要的城市地标。

10米高的雕像望向远方,步伐坚定、衣襟“飞扬”,雕塑注视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当年仅有3万人的小镇,2019年已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三百万。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在回忆文章中认为,高速发展的深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尝试将市场经济融入计划经济体制中,更成为改革开放的典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帮助塑造中国现代生活的开路先锋”。

深圳人对邓小平1984年和1992年两次视察印象深刻。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巩固了深圳的改革开放政策,更将该政策扩展到更多城市。

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完整记录了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全程。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没有南方谈话,就没有十四大。没有十四大,中国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梁淑怡/图)

1980年代的深圳速度

深圳是在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的。傅高义书中记载,1978年,深圳所在原宝安县穷困落后,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游过深圳河,偷渡去香港。有人认为,这些偷渡者破坏社会治安,但邓小平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经济。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内地一侧的经济。

1979年3月,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那年春天,袁庚在深圳蛇口创办蛇口工业区,这是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区。当时蛇口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移山填海,兴建码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建成了600米长的码头泊位,可停靠5000吨以下的货船、与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轮。此外,工业区陆续建了拆船厂、炼钢厂、炼铝厂,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

这个码头在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获得了表扬,“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袁庚当时向邓小平介绍,工业区之前是偷渡香港的线路,特区成立后,原本偷渡的年轻人留在当地工作。他们不仅留住了人,还“冒了点风险,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包括人事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