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个她们,7000万种沉默与傲骨

在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视频弹幕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坐拥35万粉丝的女性科普UP主“童姥”和她背后的运营团队“女孩别怕”是个略显奇怪的存在。在这个90后团队的投稿专栏里,不只聊福报996、家暴与PUA、同妻等等年轻女孩中的热点话题,也把很大部分视角聚焦在中老年女性身上,从更年期的“绝经羞耻”、老年高发的带状疱疹怎么治,到老奶奶为什么总是留短发,不一而足。

中老年女性健康话题,经常出现在童姥的视频节目中。

这让人好奇,在一次次掀起“后浪”破圈而出的B站,这些阿姨奶奶的故事,真的有年轻人会关心吗?

童姥和团队的答案是肯定的。童姥举了个简单例子:疫情后,很多老奶奶没手机,在到处需要出示健康码的关口上寸步难行,连菜场都进不去,她们中的很多人宁可不出门、吃空家里的存货,也不愿麻烦子女。

“这些老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社会议题。或许她们不愿意自己讲出来,但这些困难和需求依然存在,也值得被更多人知晓,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童姥说,“在一个良性的社会里,老年人需要发声。如果缺少这个空间,那我们来帮她们造一个。”

忍到“忍无可忍”

电视剧《都挺好》里,老父亲苏大强被与宝贝蔡根花的热恋冲昏头脑,儿子明成得知此事,面目狰狞的一句咆哮“她图你岁数大,图你不洗澡吗?”被制成表情包火爆全网,童姥团队却较了真,“老人为什么不洗澡?”

准备选题时,团队小伙伴随机询问了几位追剧的阿姨,“你能理解老年人为啥不洗澡吗?”竟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老人也爱美、爱干净,但考虑到子女平时不在身边,自己洗澡不方便,万一洗个澡摔一跤骨折,更为子女添麻烦。“童姥说。

得到这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团队的几个年轻人感觉心里“堵得慌”。

当同样的问题摆到年近六十的李阿姨(化名)面前,她和同龄人站到了一起。在她看来,身为一个母亲,默默忍耐、放弃自己的需求,和“不给孩子找事儿”,选前者简直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凡是听说过李阿姨的经历的朋友,都会感叹一句,她真是太能忍了。

她是一名骨质疏松症患者——一种由于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5年多前,她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被确诊为腰间盘脱出。如果不严重,一场常规手术便可解决问题。但当腰背部切口打开,在场的医生都傻了眼——李阿姨的骨头如同“蜂窝煤”般脆弱,轻轻碰触就可能发生骨折。

下了手术台,赶紧检查骨密度,不出所料,发现骨质疏松症才是背后元凶。李阿姨这才坦白,她常常腰酸背痛,但总觉得只是小事,躺几天静养就能缓解。

这次腰间盘脱出发作,实在疼得凶猛极了,断断续续卧床半年竟都不见好转。咬紧牙关都熬不住,才喊女儿把自己送去医院。

这种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情况不只是个案。

六年前,童姥的奶奶上洗手间时意外跌倒骨裂,卧床整整三年,刚恢复没多久,再次摔倒骨折,因为年纪太大无法手术,只能回家静养至今,几乎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

医生发现,她的骨质疏松症已经非常严重,“连一些微小的动作都可能导致骨折”。但事实上,多年前的体检中,童姥的奶奶已被告知骨密度低,但那时全家都觉得,“骨松是人上了年纪都会有的毛病,平时稍微小心一点就行。”

不想给家里惹事,默默忍受痛苦,忍到忍无可忍、拖无可拖时才去治疗,这就是许多中老年女性患者的现状。在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程群主任每年接诊的数百例病人中,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骨质疏松,很像多年以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往往要等到发生心梗、卒中了,才来医院治。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绝经后女性反复骨折,其实都是骨松引起的。”程群说。

“被折叠”的晚年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据估算,目前中国约有7000万名绝经后骨松患者,占到全部患者总数的九成之多;约三分之一50岁以上的女性和超过半数65岁以上女性患病 ¹ 。

“50岁-65岁是绝经后女性骨量快速丢失的15年,身体会失去30%的骨量。再之后,骨量便进入缓慢的丢失期。”程群说,人体内的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卵巢是产生雌激素最主要的器官,绝经后,女性卵巢衰退,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不仅让人容颜憔悴,对骨骼的保护作用也随之消失。

按照上海市2020年女性平均期望寿命86.2岁计算,女性一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绝经后度过,与身患骨松的风险共生。

看似普遍的骨质疏松,是危害中老年女性的健康“杀手”。

脆性骨折是骨松最常见、最严重的后果之一。这种骨折,是指身体部位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从站立或更低的高度跌倒,从而引起的骨折。日常生活中,肩上扛点重物就伤了脊椎,弯腰捡个东西就闪着腰,下公交车脚一崴就伤筋动骨,甚至打个喷嚏、抖抖床单就骨折……这些听上去难以置信的脆性骨折案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许多妈妈们的身上。

一旦骨折,甚至反复骨折,她们晚年的生活半径就像自己每天亲手洗晒的全家人的衣服那样,被一步一步折叠起来,越缩越小,越压越平。

“我遇见过最极端的一位骨松患者,在家不小心扭到了脚,直接骨折。儿子赶紧背着她下四楼送医,下楼途中她的肋骨又断了。”程群说。

遗憾的是,包裹着如此危害的疾病却大大被患者甚至医生群体忽视。

包括很多骨科医生在内的人都认为,骨折治疗在手术后就结束了。还有患者有疑惑:我都开完刀了,怎么还需要吃药?那岂不是说明手术失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程群说,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骨折的真正病因是骨质疏松。

程群解释,骨质疏松的医疗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三甲医院,上下转诊不畅,社区基层管理还不成熟。在上海,目前仅有三家医院开设了专门的科室。不过,通过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的推广,全市几乎所有三级医院都设置了骨质疏松的专病门诊,由骨科、内分泌科、老年科、风湿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负责诊疗。

“不光是一级、二级医院覆盖少,另一大难题在于,如何扭转基层一些医生的错误观念。”程群说。她注意到,一些年纪较大的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状后,社区医院的医生往往会进行打金针、拔火罐、理疗等相关治疗,“但这些措施无法改变骨质疏松的病症,只能适当缓解症状,应当积极地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

打破沉默,重拾傲骨

脆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髋部骨折发生的1年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因此致残² 。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极为低下的检测筛查意识。统计发现,50岁以上女性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有4.3% ¹ 。程群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的骨密度T值都跌到了-5(正常人T值≥-1,T值≤-2.5即为骨松),坐着轮椅来向医生求助。

每年医院的骨松专科门诊的接诊量,也呈现出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潮水曲线。程群坦言,“事实上,家族中确实因为骨松蒙受过很多痛苦和麻烦的少部分人,他们的检测意识或许会比较高,但多数时候主动就诊的患者并不多。只有每次我们做完一波骨松的相关科普宣传,那之后的3-5个月里,患者才会哗啦啦地涌过来。”

和程群教授一样,在摸索银发族科普的过程中,童姥和团队也明显感受到了中老年女性对于自身健康需求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她们害怕身体出问题,拼命买保健品、找医生询问;另一方面又生怕自己真的有病,给家人添麻烦,有什么头疼脑热,也拖着不愿跟家人说,错过了早诊早治的时机。

“你让长辈去体检,她觉得我没病不去;检查出有问题,又绝对不声不响,默默忍着。”童姥很困惑,“妈妈,你为什么不说出来?”

李阿姨觉得,这或许是因为身为一个母亲的骄傲,让她习惯性地隐忍、刻意地忽视自己的需求,事事以家庭、以下一代的利益为先。

她回想起来,腰酸背痛、动不动扭到腰的症状已绵延了十年之久,可当时,她的生活全让位给了家庭——女儿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女婿是电机厂的技术工人,小两口白天都要上班,照看外孙女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刚退休的她肩上,她自然忽视了这些身体发出的“警示”。

手术后,她自嘲是“废人”一枚。因为腰部无法受力,不能亲自和面,只能花三百多元买了台家用小型和面机;别说体力活,连装满水的铁锅她都无法端起。身体状况让她再也无法接送外孙女上学,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家躺着,每天出门活动不超过一小时。目前,她正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

中老年女健康同样需要关注与呵护。

面对像李阿姨这样的严重患者,程群强调,想要有效地控制病情,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补充钙质、维生素D等生活方式上的调整,都不能取代规范的抗骨松药物治疗。“目前的抗骨松治疗药物多种多样,有新型的半年一次皮下注射的单抗类药物,也有传统的口服双膦酸盐或者静脉注射双膦酸盐药物等,只要谨遵医嘱,都能够帮助绝经后女性管理骨质疏松症。”

在程群的设想中,理想的骨质疏松防治模式应重点关注三类人群:围绝经期女性、已发生脆性骨折的群体和因药物导致骨质疏松的患者。

程群建议,所有女性在绝经后接受一次骨密度筛查,了解骨量流失情况,如有必要,进行药物干预。“围绝经期女性骨量流失严重,且处于发病的窗口期,一定要主动检测骨密度。而对于脆性骨折人群,无论是哪个层级的医院、哪个科室,遇到这类患者一定要提醒对方并给予积极的治疗。”程群说。

比起种种小概率的意外事件,疾病,甚至是很多起初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的中老年疾病,才是父母健康更大的威胁。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像父母当初照顾我们一样给予他们关怀。每个人都会面临父母老去的那一天,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每个人也都要学会长大,从依赖父母的角色转变成父母依靠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今年,南方周末携手安进中国,致力关爱中国女性骨骼健康。在这个母亲节,我们邀请年轻的你加入这个行列,共同守护妈妈们的骨骼健康,科学认识骨质疏松症,预防脆性骨折。我们期待与你一起,助她发声,重拾“傲骨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9).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发布.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7(12):317-318.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10(5): 413-443.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