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调查报告”隔空交锋——专家谈钓鱼岛: “中国要对内‘补课’,对外发声”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无论是中国海警船巡航的常态化,还是此次的调查报告,都显示出中国在钓鱼岛主权宣誓上取得了进展。

对内要强化对国民有关钓鱼岛主权归属的知识普及,要让民众对于钓鱼岛列岛是中国领土有明确的认知。对外强化宣传力度和多样化宣传方法,加强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管辖的存在感和国际影响力。

中方于4月发布的地形地貌调查是非常好的反制措施,同时应该成为一个开端。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张戴琛 龙慧诗

钓鱼岛列岛位于中国台湾基隆东北约190千米处,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岛屿。当前,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已经实现常态化。 (人民视觉/图)

春夏之交,钓鱼岛话题热度再起。

2021年4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官网发布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形地貌调查报告》。报告基于历史长期调查成果,采用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调查方式,获取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高分辨率海岛地形图数据。

就在一个多月前,日本环境省也发布了《利用卫星图像的鸟类栖息地调查方法研究工作(中期报告)》。该报告通过对比伊豆诸岛的鸟岛和钓鱼岛列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南小岛、北小岛的卫星图像以及当地照片,监测计算岛上的信天翁的生长状况,以及其他鸟类的栖息状况。

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主权认知问题争端已久,这次“隔空交锋”再次引发各方关注。近日,南方周末记者特邀五位知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专家,分析钓鱼岛列岛的法理与历史问题。

占理且不输势

南方周末:如何解读近期中日对钓鱼岛列岛的两份调查报告?向外界传递了什么信号?

周永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政策从来都是后发制人。往往是日本先行动,中国随后反制。两份报告均使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勘测,一个在3月,一个在4月,中国后发反制的意味也很明显。中方报告一方面说明,中国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情况严密关注,详细掌握。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态度,是中方对钓鱼岛列岛管辖权的体现。

房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讲师):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对钓鱼岛进行常态化宣传。而且多次无视中方反对,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单方面调查行动。在中日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共识后,日方相对收敛,但小动作依然不断。此次日方目的很明确:所谓生态报告,并非纯粹的科学或自然调查,他们更希望借此向国际社会宣传,强化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存在感。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20年10月,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在钓鱼岛专题网站正式开通上线,展示了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法律和历史依据。2021年4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又发布钓鱼岛列岛地形地理调查报告,体现了我国坚决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坚强决心。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列岛主权归属认知存在争议。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时,两国领导人曾就“搁置争议”达成共识,但日方并未遵守这方面的政治默契,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体现日方的所谓“实际管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