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特辑|现实版“送你一朵小红花”,做个抗癌好家属

5月20日,因为特别的读音,被赋予了“我爱你”的浪漫含义。在这一天,多的是爱人们的互诉衷肠,但其实,对自己、对朋友、对家人,在今天都值得一句“我爱你”。

这是一位网名为“齐十二”的网友陪伴晚期卵巢癌妈妈抗癌的故事,他在卵巢癌民间抗癌群里已经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榜样”。他说:“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有句台词说,你得病了难,周围人更难。或许不一定是更难,但患者和家属各有各的障碍需要去翻越。陪伴妈妈抗癌的过程中,我真切地认识到:理论总是高高在上,陪伴才是落地的时光。我想从一名抗癌家属的角度,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520的节点,让我们走近现实版“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故事,让卵巢癌群体被更多人看见,让群体抗癌的温暖和力量被更多人了解。

(以下为齐十二讲述陪妈妈抗癌的故事)

措手不及:癌症父亲去世不到一年,母亲患癌

以我近30年的人生阅历来说,最绝望的事情就是爸爸刚刚因为癌症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妈妈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

爸爸2016年被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确诊时就是晚期。当时,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生都不建议手术,因为肿瘤的位置很不好,长在脑干处,医生说如果手术有可能就瘫在床上了。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给爸爸采取化疗加靶向药的治疗方式。回顾爸爸的治疗,我也有点庆幸决定没有手术,因为在确诊后的16个月中爸爸除了语言功能受到一些影响,其他方面都很好。直到去世前的4个月,爸爸的身体状况才急剧下降开始瘫痪在床。在2018年3月4日,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病程20个月。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癌症。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妈妈身体又出现了状况。

我记得是2019年农历的正月初七,妈妈打电话给我说腹部有点不舒服,检查之后医生说盆腔里面长了一个囊肿,需要手术。回到家后妈妈递给我报告,上面说的是盆腔肿物,我一看没事儿。但接着往下看:22×18cm,我有点吃惊怎么这么大。再接着往下看报告结果,盆腔囊实性巨大肿物,Ca可能性大。

看到Ca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和钙这个东西有关系,所以我就打开了百度输入“Ca可能性大是什么意思”,Ca是Cancer的缩写,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感觉浑身都僵直了,天崩地裂。

初识卵巢癌:母亲被判定两年的生命

因为妈的胆子比较小,我尽力克制着自己颤抖的手。但是最终也没能克制住,所以索性放下了报告,站起来告诉妈妈:“没事儿,明天上市里给切了去就行了。我昨天喝多了,先进屋躺会儿。”进了屋后就开始疯狂查阅资料,初七的晚上,彻夜未眠。

没日没夜查阅相关资料,我也在不断地鼓励着自己:爸爸不在了我就是妈妈的一切希望,天塌下来,必须儿子扛,没有理由,也没有退路。和许多年轻癌症家属一样,我也体验了一夜长大的感觉。

作为一名抗癌家属,面对的第一关挑战就是,陪伴患者共同面对恐惧。微博上卵巢癌超话里经常能看到有些新患者家属焦虑、沮丧、崩溃的帖子,那是我们家属共同走过的心情。甚至随着抗癌的日子越来越长,大家默契地用CA隐晦代替癌这个字,防止一不小心被患者看到手机内容崩溃,这变成了家属们无师自通的摩斯密码。

回想确诊后第二天,我带着妈妈在唐山本地医院做了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当天结果显示CA125高达2852。科室主任告诉我,以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基本可以确定是卵巢癌了,要进行开腹手术,当然最终确定还是要看病理结果。

我问医生如果确诊的话,病人能活多久?医生答复是:肿瘤负荷比较大,如果不手术的话,可能2个月人就不行了;如果手术成功,化疗依从性好,那活个两年左右没有什么问题。

两年,多么残酷的一个数字。

201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妈妈如期进行了手术。

妈妈进去手术室,比我自己进去还紧张。起初,我还盼望是一个良性的病灶,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希望也在一点一点地破灭,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手术的时间越长良性的概率也就越低。大概进去两个半小时左右,我们进行了术中谈话,医生拿着一个比成年男子的拳头还大的瘤展示在了我的面前。

我只问了一句:良性还是恶性?

主治有些遗憾地说:恶性的。

我又问了一句:确定是恶性了?

她没有回答,跟我讲了一下接下来的手术步骤。又过了一段时间,进行了二次术中谈话,这次是大网膜和部分淋巴结和子宫。

万念俱灰,我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什么都没有再问。

经历了五个半小时,手术室通知手术完成。首先出来的是主治医生,我问了问情况,答案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情况不是很好,肚子里面全都是(肿瘤),胸腔里面也有了(肿瘤)。

正好这时候朋友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问我妈妈什么情况,内心的悲伤突然再也压抑不住,我第一次大哭,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我在妈妈病程中唯一的一次大哭。

背水一战:做个抗癌好家属

  在经历了父母相继确诊癌症的崩溃后,面对妈妈的病情,我有了背水一战的心态。

走进病房,我跟妈妈说病理报告出来了。

妈妈:良性还是恶性?

我:恶性的。

妈妈:早期的还是晚期的?

我:中期偏晚期。

透过妈妈的眼神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情绪有很大的波动,但同时也在极力地克制,颤抖的说了句“怎么会这样?”然后又黑色幽默式地说了一句“看来我的小命是要交代了”。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是不忌讳也不回避的。我笑着安慰她,“你听我的话,好好治病。”就这样我把大概的情况如实告知了妈妈,也与妈妈一起树立起与癌共舞的信心。

然而,在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化疗,这是许多癌症病人闻之色变的阶段。我妈妈也在化疗之后出现严重脱发、失眠、虚弱、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期间妈妈因为难受多次拒绝化疗,为了让妈妈继续治疗我也在和医生不断商量调整了三次化疗方案。

我软硬兼施,但并没有让妈妈拒绝化疗的想法有所改变,甚至她在绝望的情况下多次想要自杀。而在那一两周的时间里面,我每天守着她想尽办法逗她开心。

还有一个让她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她的孙子,几乎是在我妈刚刚确诊同时,我媳妇发现怀孕了。在妈妈化疗最艰难的那段时间,宝宝的彩超照片成了抚慰她身体带来创伤灵药,她自己也常常唠叨说为了孙子也要好好活着。

经历了种种曲折,妈妈的六次化疗总算艰难完成。化疗结束,医生护士们跟我再见,我开玩笑的说了一句:“再也不见。”

第四次化疗之后,妈妈的头发明显减少。

缝中阳光:一部电影,开启孟加拉寻药之旅

妈妈第一次化疗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国际权威的《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这次的更新可以说是近几年卵巢癌治疗最为重大的更新。随着PARP抑制剂的研发成功,维持治疗的概念改变了卵巢癌多年以来没有突破的僵局,也是第一次列入了卵巢癌治疗的指南。

经过查阅研究PARP抑制剂试验结果,我看见了一丝希望。

希望是希望,但了解到药物的价格之后,感觉是挫败的。爸爸患病近两年,我们花费了近三十万,又正值我媳妇怀孕,家里的经济压力不算小。这时候我想起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想到了仿制药。

《我不是药神》让很多人对印度药物的信心倍增,但是我认为盲目跟风必将亏损,所以我也做了很多功课。印度药的渠道更为复杂,很多药企没有个人业务,相对风险更高。通过多方的了解,我发现孟加拉国也出产PARP抑制剂,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孟加拉的渠道,看到了质谱分析结果,登录了当地药监局网站,同时也了解部分药企可以做个人业务。综合种种原因,我决定求人不如求己,故不再自己寻找渠道,亲赴南亚为妈妈买药。

5月初,在妈妈化疗即将结束之前,我飞去了孟加拉国,踏上了寻药之旅。

在孟加拉历时五天,我参观了当地两家仿制药企业,了解到具体仿制药信息,成功买到妈妈可以使用的两瓶仿制药。

    不过最后妈妈没有吃我在孟加拉买的两瓶仿制药,因为我为她找到了一个入组国内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一个新的希望。

向阳而生:一本书,启发寻找临床试验的大门

就像电影颠覆了我对仿制药的认知一样,在给妈妈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一本叫《癌症真相》的书,开启了我对新药临床试验的认识大门。

之前我一直以为去参加临床试验是去给别人当小白鼠,风险很高,但是这篇文章让我有了一个非常理性的认知,觉得参加临床试验是我们目前最为合适的选择。

回顾我妈妈的治疗,还算得上是标准和规范,与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建议基本一致。唯一一个节点的不同,就是我们家在维持治疗,一线维持治疗的时间点上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为主要研究者的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临床试验,为家庭节省了大笔的开支。

癌症的治疗费用很多比较高,而且需要长期的开支,这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家庭可支出费用、病情的程度、药物的有效率及副作用、药物使用时间等因素,综合做出选择,做到细水长流,毕竟癌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长期最优选的打算。

如果家庭财务状况不太乐观,卵巢癌的维持治疗和后线治疗这块,尤其是不能在当下治疗显著获益,但又想尝试治疗的家庭,参加临床试验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以我们家的情况来说,目前参加临床试验已经1年8个月,维持效果我觉得很满意。除了路途上的劳顿,每个月需要只需要支出1000元左右的路费和住宿费就可以持续用药,检查费与药费全部免除。我觉得自己是非常的幸运和知足的。当时我们家参加临床试验成功这件事,一小段时间里在病友圈里成了一个热点话题,甚至导致很多病友选择了盲目跟风。

其实不单单是参加临床试验,包括所有其他治疗尤其是后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一定要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情,并且最重要的是与医生讨论之后再进行选择,切忌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妈妈患病,是不可改变的不幸,我只能在不幸中前行,去寻找不幸中的小幸运,让妈妈有一个最好的诊治结局。

群体抗癌:做好家属,更做好儿子

一个人一个家庭面对癌症的时候是孤独的,还记得在陪床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分享到了网络上,并且先后在新浪微博创建了卵巢癌超话,在微信组建了四个病友群,获得了很多病友的肯定与喜爱,至此我们在抗癌这条路上都不再孤独,多了几分力量与勇气。

这几年,作为民间抗癌群群主,我很幸运地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患者和家属,我们大家不仅抱团取暖互相鼓励,也争相学习试图成为最懂卵巢癌的家属。

其实我们很多病友和家属,都是不时会经历这样的状态:仿佛是被关进小黑屋的孩子,完全处于混沌之中,找不到方向,明明知道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就在附近,却不知道敌人具体在哪,不知道该如何攻击,也不知道该如何闪避敌人的攻击。

希望我们家属和患者都能共同建立一个这样的认知:包括卵巢癌在内的很多癌症虽然确实难以治愈,但癌症不直接等于死亡,更不等于很快就走到生命的终点,规范治疗,和信任的医生沟通配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力量与我们的医生一起面对。

如今,齐十二和妈妈已经走过了两年的抗癌路。两年前,他发过一篇微博,大概是说:“每天沉浸于各种报告单和各种数据之中,妈妈的病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与妈妈却似乎少了很多交流,陪伴她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可能是一名优秀的抗癌家属,但却越来越不像一个优秀的儿子了。”也许有很多患者家属像齐十二一样忙着给自己加码疯狂学习,忙着和病友们交流经验看有没有可以借鉴,所以反而忘记了好好陪伴才是家属最应该做的事情。理论总是高高在上,陪伴才是落地的时光。

借着“520”,我想对妈妈说: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插曲不断,也是比较坎坷,好在一切我们都走过来了。您的勇气与心态已经完全超出了儿子的预期。我非常爱您,病友们也非常喜欢看有您的视频,希望您身体健康,永远保持现在的精神状态。

我想成为一名抗癌好家属,并且两年来在科普记录的这条路上坚定努力着,不只是为我妈妈,也是为了广大和我一样曾经迷茫和挣扎过的病友和家属们。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