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墓到三星堆,考古学家如何与公众打交道?

在这个事件之前其实没什么人关注考古,觉得考古就是挖墓。 考古是一个非常慢,非常细,需要坐冷板凳的学科。需要在野外大量地积累,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考古发掘都是你看到的三星堆那样的重大发现。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公众考古学意义上,三星堆遗址祭祀坑2021年3月的考古成果发布颇为成功。图为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左)。 (视觉中国/图)

时隔三十多年,三星堆遗址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五百余件重要文物。网友们比喻三星堆同时打开了六个“考古盲盒”。

随着考古成果的陆续公布,大量媒体跟进采访,形成了一波舆论热潮。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网友发现某些“操作”令人大跌眼镜。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高达三米多的青铜神树,小说《盗墓笔记 秦岭神树》中写到的神树与之类似,该书的作者南派三叔因此被舆论推上热搜。3月20日,有媒体在关于三星堆的直播节目中连线了南派三叔。

这一“连线”随即受到大量网友和文博工作者的质疑,质疑声也被推上了热搜。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动画《秦岭神树》原定于3月24日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首映礼,在质疑声中,片方更换了首映地点。网友“孝景皇帝刘启”发微博说:“近些年来在考古和文博工作者的不断科普下,公众才逐渐了解到考古与盗墓的区别,认识到考古是一门专业严肃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盗墓是考古的天敌,无论初衷如何,这次宣传将盗墓元素融入进来是不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巍则表达了对媒体的失望:“这样的情况出现,暴露出某些媒体人缺乏对考古是一门严谨科学的认知。”

媒体在报道考古新闻时引起考古学界的反弹,这并不是第一次。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的记忆里,“考古人其实和媒体打交道一直不是很顺的。一开始受挫折,是曹操墓事件。”2021年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口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发掘的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入选。张海是此次考古发掘的北大团队负责人。

曹操的陵墓高陵的具体位置,历史上众说纷纭。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确认,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

曹操墓的发现,立刻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但由于考古团队在公布该信息时过于仓促,造成了当时学界与媒体的诸多争议,甚至有学者怀疑其“造假”,给当时的考古学界带来了很大压力。“曹操墓事件给我们很大的打击,所以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反思怎么跟媒体打交道,怎么去解决传播的问题。”张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张海看来,考古学界与媒体打交道,不是单纯的宣传问题,而是近年来在国内开始被重视的“公众考古学”的一部分。公众考古学是考古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