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柳斌杰:新闻出版改革下一步

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数全世界第一,年出书品种是世界第一,报纸也是世界第一,为什么就没有人家强呢?大而散,就是不强,这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遗憾,也是我们很惭愧的一件事情。

责任编辑:李小鸣,邓科

■高端访谈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深化改革

■政策限制,办刊的只能办刊,出书的只能出书,办网的只能办网,办报的不能办电视,国际媒体哪有这样搞的?我们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自缚手脚。
■现在我给你们透露个消息,跨地区组建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 “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
■下一步,中央部委所属的出版社要从中央部委分离出来,转企、脱钩、改制、重组,这是明年改革的重点。
■传媒方面的税收政策正准备调整,报业今年又遇到纸张涨价的因素,很多报刊现在非常困难。所以要有一些扶持政策。
■这次我署组织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专门把民营工作室作为一个调研专题,引起很大关注。以前是不会这么做的,不敢去接触这些所谓敏感问题,这次思想就解放了一点。事实上,民营出版机构应该说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
■我们一贯重申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加强舆论监督,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

11月14日,星期五上午,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4楼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柳斌杰细述了自己几十年的改革历程、新闻出版体制破冰的艰辛和下一步的思路,并谈及新闻开放、异地监督、书号刊号改革、民营出版等前沿话题。

文化的软肋

南方周末我们长期有一个困惑,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而这三十年的发展也让我们成了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坦率地讲,我们的媒体水平跟中国的实力非常不相称,在舆论上没有国际影响力,没有主导权,是不是处于弱势的地位?

柳斌杰:那是肯定的,目前是很弱势。在国际上,我们的舆论还没有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相称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说服力,有时比较被动。一出国门,你就会感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中国的声音很少,而且有一点还多是负面的,正面的很难走出国门,很难进入国际社会。

就原因来说,除了西方强势舆论主导之外,我们自己工作上也有不足,例如新闻视点不高、国际性不强,媒体的报刊结构也不合理,地域化、多而散,高水平上档次的比较少,没有国际性的传媒集团。

南方周末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什么会缺少有品质的严肃文化产品?

柳斌杰:我看还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文化产品创造需要智慧,需要大师,需要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目前单位所有、地区分割的体制下资源没搞活,人才出不来。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加紧深化改革,加快体制转变。转变以后,使媒体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内部有创造的冲动。在资源方面政府给那些实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集团再进行一定倾斜,让它们生产一些高端的、填补学科空白的、适合国际语境的、与世界对话的文化产品。

我就常常想这个问题。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应该说知识积淀很雄厚。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数全世界第一,比许多国家的人口还多,光我们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就有1000万人。现在年出书品种是世界第一,2007年达到24万多种,美国才18万种。报纸也是世界第一,我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