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是企业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关键接口

责任编辑:侯明辉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三农工作从精准扶贫全面转向兴村振兴。对企业而言,参与扶贫、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战略也需随之调整,找到真正有效衔接的“接口”。

伴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发布实施,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恰恰相反,在未来一段时期,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实现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顺利过渡依然任重道远。

战略调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提出在五年的过渡期内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内在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首先解决乡村贫困问题,脱贫是振兴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因为阶段的不同,两者在工作重点和工作方针上也存在区别,比如脱贫攻坚聚焦于特定地区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乡村振兴更强调乡村人才、产业、生态等全面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的基本原则,对于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2021年发布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关于各项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对于参与主体则强调“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此可见,乡村振兴阶段更加突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可持续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企业仍然是重要的参与主体,甚至参与的空间更广,面临的机遇更大。因此,在政策重点发生更迭时,企业亦需要考虑如何进行战略调整和跟进,找到真正能够实现有效衔接的“接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调研了二十余家有代表性的扶贫企业,所调研的企业在精准扶贫的阶段扶贫工作富有成效且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部署后就明确规划衔接战略。出于产业异质性影响的考虑,调研所选的样本企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数量分别占总样本数量的15%、35%、50%,占比分布大致符合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

驱动机制

调研结果显示,积极履行扶贫社会责任的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虽然不同,采取的相关战略也因产业而异,但是促使这些企业在精准扶贫时期积极履行扶贫社会责任、规划乡村振兴时期衔接战略的驱动机制却殊途同归,即国家政策引导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内在企业家精神、外生社会影响力始终驱动精准扶贫时期到乡村振兴时期的企业行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递进衔接的链条为:盈利点培育新盈利增长点;乡村蓄能城乡一体化布局,这也正是两个阶段市场力量战略转换的接口——内在价值链条和外部城乡格局相耦合的双轮机制。逻辑脉络如图所示:

图: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企业战略的衔接模式图

第一,国家政策引导是打开我国高效扶贫模式的钥匙,我国独创的精准扶贫模式打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协同扶贫机制,并逐渐融入了国民经济的运行体系。

第二,企业家精神是始终贯穿的内在驱动因素,企业家们的家国情怀、民族使命感驱使他们自发地投入扶贫事业,这是市场力量扶贫兴村的原动力,正是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所强调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第三,对社会影响力的追求也始终驱动着市场力量投入扶贫兴村事业中,并且在精准扶贫阶段企业收获的社会认可进一步加强企业在未来阶段对更高层次社会影响力的追求。

第四,精准扶贫阶段,企业在帮扶乡村的同时探索了资源,构建了平台,实现了盈利点培育,为企业打开了上至产业、中涉渠道、下探产品的潜在盈利机会,因此企业跟进乡村振兴战略受到了新盈利增长点的内在价值驱动。同时,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帮扶,乡村实现蓄能,恰恰为乡村振兴阶段的企业城乡一体化布局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得提前布局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成为企业跟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外在牵引力。同时,新盈利增长点的不断发育继续助力城乡势差的缩小,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又为新盈利增长点提供越来越广阔的空间要素。

由此可见,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市场力量有效衔接的关键接口是:企业内部价值和外部城乡格局形成的双轮联动机制相互推进且循环融洽,实现价值共创,进而推动市场力量完成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兴村的角色转换。

因企制宜

综上所述,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过渡衔接的过程中,企业要完成思维转换与战略转换。首先,企业应当逐渐摒弃扶贫公益思维,转而构建价值共创、互利共赢的振兴思维。

其次,企业在驱动体系的推动下,把握好内部价值链的整合与外部城乡格局的跟进规划,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实现自身经营与兴村事业的价值共创,避免发展产业战略与跟进乡村振兴战略“两张皮”,真正解决扶贫的公益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冲突,实现市场力量的有效衔接。

最后,各个产业、不同行业的企业要“因企制宜”。第一产业的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合理规划发展规模,向农业现代化发力。第二产业的企业基于城乡一体化趋势布局产业链模式,全产业链型企业着重横向布局城乡协调的供产销模式,因地制宜降低成本,细分产业型企业着重纵向深度延伸产业链条。第三产业的企业发挥各自的行业特长,从各个方面支持服务第一、二产业,并从中探寻自身盈利增长点。三个产业的企业广泛参与,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及职务:刘慧,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俊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