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风雨,迎来新日出
1949年5月25日,电台里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市苏州河南部已经解放。
在外滩,两幅长达30米的巨幅标语悄然悬挂在中国银行大楼的外侧墙面,一条写着“庆祝大上海解放”,另一条写着“欢迎人民解放军”。这是外滩首次出现迎接解放的大标语,上海市民纷纷仰望、欢呼。
5月27日,上海全市解放。项克方,曾任银行总支和金融党委领导人,此刻作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的军代表,参加接管中国银行的工作。中国银行员工将项克方高高抛起,振臂高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21年春天,中国银行党委、管理层和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行来到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于中国银行在北京的起航之地,重温过往一个个风雷激荡的历史瞬间。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动情地说,中国银行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党爱国的历史,一代代中行人坚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底色,不负党的感召、不负民族期望、不负历史重托。
时序更替,坚守依旧;百年沧桑,薪火相传。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代代中行人奉献着激情和热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在这条艰辛而光荣的路上,中国银行与党一路相随,风雨无阻。
(一)
1949年5月25日,上海全市解放在即。
在中国银行宿舍的草地上,平铺着两匹长达30米的白布,员工叶子圣正在奋笔疾书:“庆祝大上海解放” “欢迎人民解放军”。
一些同事抱怨:“为什么不买红布呢?”叶子圣回答,布必须早买,但一下子买太多的红布,先不说根本买不到,还极易暴露,地下工作必须慎之又慎。
叶子圣笔力深厚,条幅很快书写完毕,与同事装车后冒着流弹拉到外滩,将两幅标语挂上外滩中行办公大楼。彼时,叶子圣还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但长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工作,他的心澎湃、炽热。
正是在这样一批批有志青年的带领下,在国家、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的驱使下,中国银行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党靠近。
时光回溯。中国银行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也是内外交困之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即刻上书孙中山,建议“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定名称,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中央银行”。呈请得到迅速批准,要求“先行开办,克期成立”。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中央银行职能,发挥金融中枢作用。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从1912年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面对艰难复杂的内部环境和波谲云诡的外部局势,中国银行的先辈们怀抱坚定意志,竭力探索一条“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民族复兴之路。
这是一条独立自主,奋发进取的求索之路。
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从中央银行到国际汇兑银行,虽世道艰辛,但中国银行的前辈始终锐意改革,奋发进取,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为己任,致力于建立一家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银行。
1916年5月,北洋政府不顾百姓利益和金融安危,公然命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不得兑现发行的纸币,不准付现应付款项,从而引发金融史上的停兑风波。接“停兑令”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宋汉章与副经理张嘉璈坚决认为,银行决不能停兑。若遵照命令执行,则银行信用扫地,中国金融也将崩溃。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出发,中国银行坚决抵制,在《申报》刊出抗击停兑的公告,声誉大振。
1928年,中国银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时任总经理张嘉璈写下了这样一段随笔:“自拒抗袁世凯停兑命令起,至改组中国银行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止,经过十六年之奋斗,内则扩展业务,外则周旋抗御,兢兢业业,惟恐陨越,幸将中国银行之独立保全。一般舆论,认为中国银行与海关及邮政局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组织最健全之三大机关,实亦中国资本最巨与最成功之民营股份公司……”
这是一条爱国爱行,同仇敌忾的抗争之路。
抗战八年,中国银行与党心愈近,情愈通。在北京西交民巷,中国银行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中,一封周恩来总理的来信镌刻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金印记”。
“敝路军自奉命抗战以来荷蒙海外侨胞慰勉有加、热烈援助、慷慨输将予我全体指战员精神上、物质上无限之鼓励与支持。更蒙贵行代为转汇,诸费清神,钦感之。余益当加倍奋勉,为国效命以副期望……”信的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
举国抗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侨汇成为当时购买战略物资用汇的最重要来源。在颠沛动荡中,中国银行以民族大义为重,秉承家国情怀,于乱局中倾力稳定金融,于困局中竭力活跃经济,充分发挥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作用,利用海内外汇兑网络,积极吸收侨汇、经收捐款、募集公债,将全世界华人华侨以及全国各族各地的捐款,源源不断送往抗日前线。
1939年,中国银行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14%,1941年增至46%,此后长期保持在50%左右,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一条面朝光明,一往无前的英雄之路。
1938年,中国银行首个党支部诞生,是上海各大银行里最早成立的党组织。第一名党员项克方,首任党支部书记江春泽。在上海解放前的十年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国银行员工多次开展反饥饿、反克扣、反迫害的斗争,即使白色恐怖也毫不动摇。同一时期,不仅在上海,各地职工也在党的领导下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展长期斗争,给国民党统治集团以有力打击,同时培养大批积极分子,持续壮大党的队伍。
解放前夕,正是在党员和积极分子的领导和组织下,从上海到南京,从杭州到广州,从香港到伦敦,无数中行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金融资产,为新中国献上厚礼。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中国银行。临近“不惑”,中国银行迎来新生。
(二)
1967年年中的一天,中南海西花厅,忙碌中的周恩来总理意外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英金一万两千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随信寄去的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根据当年的汇率,一万两千英镑折合成人民币价值八万两千三百零八元。
面对这样一笔巨款,周总理很快作出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但是,汇款单上没有署名,一时难以寻找。后来,这笔捐款就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
三十年后,在中国银行一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年的汇款人终于浮出水面。他们正是中国银行员工刘本堃和妻子刘道蕊。
刘道蕊原名叫Dorothy MaySmith,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二战期间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与中国银行外派伦敦分行的员工刘本堃相识、相爱,1949年结为夫妻。
新中国成立,身在英伦的刘道蕊发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焕发出的先进性与当时一些西方国家的歪曲宣传形成强烈反差。中国,对她的吸引犹如磁石。
为了能和丈夫一起回到中国,刘道蕊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经过多方努力,她于1957年成为一名中国公民。1967年,夫妻二人变卖家产回到北京工作,把所得资金和积蓄匿名汇给周总理。
20年不懈追求,两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986年,刘道蕊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晚年,她始终没有离开中国。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始终坚定:“我的面孔是外国的,但我的心是中国心。”
听党话、跟党走,勇当先锋,无怨无悔,刘道蕊是中国银行前辈执着于追求、执着于信仰的缩影,也是杰出代表。
1949年6月6日,新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对外宣告复业。此时,中国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横跨四大洲、拥有多家海外分支机构的全球化银行。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海外机构员工为新中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坚定奋斗的决心没有动摇。1950年1月9日,香港分行复电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表示接受领导。随后,伦敦分行、新加坡分行等海外机构纷纷宣布接受总管理处领导。
说起香港分行,时任分行经理郑铁如声名远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在港部分员工在谣言的蛊惑下,情绪不安。受部分中资企业遣散员工的影响,一些人要求分行发放遣散费离开。郑铁如苦口婆心,循循劝导,入情入理,使全体员工安下心来,坚守岗位,保护行产,等待人民政府接收。同时,为使多年积累的6000多万港元外汇资金不被台湾当局攫取,面对威逼利诱、软磨硬泡,郑铁如冒着生命危险,沉着应对,周密安排,终于将这笔外汇保留下来。
周恩来总理始终牵挂香港分行的运营和郑铁如的安危。在得知蒋匪特务阴谋破坏的消息后,1955年12月16日,周总理亲自致信郑铁如表示慰问,信中提到“望能和你共商巩固行务和保卫国家财产的办法”。之后,郑铁如每次来京,周总理都会家宴款待,听取有关外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面对着来自外部的种种压力。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冻结、封锁、禁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银行凭借多年从事国际汇兑而积累的杰出智慧,提前谋划、提前准备,全力保障新中国外汇安全。
其中,时任天津分行副经理韩天耀功不可没。
韩天耀,193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银行系,1949年6月至1957年5月任天津分行副经理。朝鲜战争爆发,韩天耀预感美国将对金融“下手”,建议总行将美元兑换为其他货币。中国银行时任副总经理詹武果断采纳,换美元为瑞士法郎,从而避免了我国外汇蒙受巨大损失。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银行与国家外贸部门协同配合,通过抢救物资、改变贸易和支付方式、出具担保换开信用证等措施,有效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战略物资的需要,同时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952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银行积极支持恢复经济,参与稳定物价斗争,积极以外汇为外贸融资,受托办理人民币外贸贷款,妥善处理国际贸易结算,合理制定人民币汇率,对国民经济发展、金融秩序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在管理和办理非贸易外汇业务方面,中国银行千方百计为国家增收节支,集聚外汇资金,特别是在侨汇业务上做出了显著成绩。60年代,中国银行在经办对外贷款方面取得新突破,主要用于工业进口原材料和关键设备,支持外贸增加出口能力等国家急需用途。其中,用于交通部购买远洋货轮的贷款,支持国家迅速建立起远洋船队,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租用外轮的局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银行作为国民经济金融重器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党和国家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超越。回望这段砥砺奋进的征程,中国银行始终坚定,与党同行。30年追随,中国银行始终凝望党的旗帜,为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奋斗;30年坚守,中国银行始终立足本业、坚持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30年奋进,中国银行持续壮大自身,股本从1957年的1980万元增至1976年的4亿元,资产总额同期从10.14亿元增至278.23亿元。
(三)
望着摆在面前的“备忘录”,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王伟才有些感慨,也有些激动。他知道,1980年4月14日,可能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他将与世界银行副总裁戈尔桑一道签署这份“备忘录”,见证中国这一创始国成员,重返这家全球性金融组织。
1979年初,中国和美国建交,国际形势趋缓,党和政府开始研究恢复我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席位问题,而长期从事外贸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担起责任,成为谈判主力军。
当年5月,中国银行会同外交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组成代表团赴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两国考察;8月,中国银行牵头向国务院报告考察成果,建议积极寻求恢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1980年3月和4月,中国银行作为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分别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代表进行谈判。当年4月和5月,中国分别重获席位。
这一切,只是中国银行在改革开放后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国家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各层面都发生深刻变革。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奋发进取,各行各业生机勃勃。自1979年起,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的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外汇业务独特优势,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为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助力国家对外筹资
1980年1月,国务院批示,中国银行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是:认真履行国家外汇专业银行职能,做好各项外汇工作,组织和积累更多的外汇资金,在管好用好外汇资金上下功夫,真正发挥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促进、调节和监督作用,为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从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筹资的主渠道,运用“三贷业务”(政府贷款、出口信贷、混合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双边和多边商业贷款,以及在国际市场发债等手段,为国家筹集了大量外汇资金,有力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勘探开发和沿海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等。
——创造多个“第一”,打造世界银行业的“中国名片”
1984年11月,中国银行在东京首次发行日元债券,开创了海外发债融资先河;1985年3月,在珠海发行中国内地首张信用卡“中银卡”;同年,率先与国际银行电讯网络(SWIFT)联接;1992年,率先在国内推出国际保理业务;1994年,开创国内飞机租赁的第一单业务;1997年,率先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2006年,在中资商业银行中率先实现沪港两地发行上市;2009年,作为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唯一贷款牵头行,为国内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首次引入跨境人民币贷款资金安排;2011年,在新兴市场金融机构中率先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2017年,成为中国唯一一家既服务过夏季奥运会、又将服务冬季奥运会的“双奥银行”……
一次次“第一”,一个个“首家”,展现了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长银行的专业优势,显示了一代代中行人脚踏实地、改革创新的不懈努力,更彰显了中国银行牢记自身使命,紧跟党的步伐,服务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重器
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国银行支持了国家85%的程控电话设备,85%的火箭等航空器,100%的远洋货轮,90%的纺织及轻工机械设备,80%的彩电、冰箱、高档服装生产线,100%的香烟生产线,2000多个高档酒店的设备引进等,为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4年,中国银行发挥业务优势,助力国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及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和1995年,中国银行先后成为香港、澳门发钞行,协助国家对两地恢复行使主权。此外,中国银行有序助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境外央行等主权类机构、商业银行、交易所的人民币清算主渠道和人民币业务主要合作银行。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将自身发展深深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打造成为以全球化和综合化为特色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2012年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百年老店来之不易,铸就百年品牌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有说服力的名片”。
(四)
过几天就是离开内蒙古玛拉图嘎查的日子,王汉文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从2006年来到这里参与扶贫,5年时光,看着老乡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由衷地高兴。在他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2006年打井10眼、2007年购买绒山羊250只、2008年买公牛6头……”
只不过,他马上就要奔赴扶贫生涯的下一站,贫困程度更高的吉日嘎岱嘎查。在那里,他一干又是10年,帮助当地老乡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来自中国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王汉文,是中国银行众多扶贫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将自己几年乃至十数年的年华,奉献给国家的扶贫事业。
1994年起,中国银行连续7年在福建省龙岩市的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四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002年,按照党中央部署,转战至陕西咸阳,连续19年定点帮扶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北四县。中国银行以国有大行的担当,在红色热土燃起脱贫希望和致富梦想。
2015年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银行响应党的号召,紧跟国家战略,累计投入无偿资金7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扶贫项目近6000个,助力40万贫困群众脱贫;发起国有商业银行首家慈善基金会,从海内外募集资金5400余万元,落地50余个扶贫项目;累计派出挂职扶贫干部3000余人次。
连续四年,中国银行在扶贫考核中被评为最高等级。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王汉文和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第一书记、贵州省分行周洪宁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银行党务工作部定点扶贫团队、中国银行总行陕西咸阳扶贫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至高殊荣。
履行扶贫责任,助力脱贫攻坚,只是中国银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大行担当的一处注脚。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两个一百年”为核心的“中国梦”。这一年,也是中国银行进入第二个百年历史的新起点。
——发挥全球化优势,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中国银行积极响应,于2014年末提出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设想。
一方面,中国银行持续扩展服务网络,完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机构布局。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5个“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在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波兰、文莱、斯里兰卡、巴林等国家所设分支机构为当地首家中资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以中银香港为平台整合东盟地区机构,推进中银香港从城市银行向区域银行发展。整合后的中银香港和东盟地区机构形成合力,助力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发挥“一带一路”首选银行作用,不断促进资金融通,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截至2021年一季度,中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实现授信投放1914亿美元,共跟进“一带一路”区域重点项目逾600个。2015年以来,先后发行5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总规模近15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新机遇。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向全世界宣示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充分发挥服务广交会60余载的经验优势,主动担当,连续三年成为进博会最主要合作伙伴。
中国银行积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担任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占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总数的近一半,跨境人民币清算量、结算量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首创“惠如愿·中银e企赢”,自2014以来共计为五大洲125个国家和地区近4万家企业提供精准匹配服务,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
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年后,在海口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为更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继广交会、进博会后,中国银行再次成为消博会战略合作伙伴,以细致、周到、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有力展现了“融通世界、造福社会”的使命担当。
——海内外联动,坚决打赢“抗疫”攻坚战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30多万员工紧急动员,大洋两岸,大江南北,携手奋进,守望相助,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
疫情初期,国内形势严峻,海外机构迅速行动,全力采购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支援国内;国内形势逐渐趋缓,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成为海外机构的坚定后方,积极筹措抗疫物资,紧急驰援。
除去积极抗疫、防疫、控疫,中国银行多措并举助力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率先推出支持湖北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三十条措施;创新发行防疫主题债券、专项同业存单等产品;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推出“战疫贷”“复工贷”,为疫情后经济恢复贡献金融力量。
百年历史,奔涌激荡。这是一段中国银行秉承“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理念,与党一路相随的创业史,无惧风雨的改革史,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
百年征程,初心不改。从抗战期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到如今的1.7万个党组织和14.3万名党员,中国银行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从创新尝试到做大做强,中国银行精心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复兴壹号”,聚焦化解党建工作难点痛点,吸引全国上线单位7172家,注册党组织13.3万个;从党建引领到共建共融,中国银行持续打造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南疆边陲到北国小镇,从东海之畔到西域雪城,中国银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加快构建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体、全球化综合化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格局,凝聚起奋勇前行的强大合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回溯中国银行的百年征程,点点滴滴,令人感怀,催人奋进。正如刘连舸董事长所强调的:“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体会信仰、忠诚、党性,从中国银行的优良传统中感悟智慧、精神、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奋力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中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