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地上的杂交水稻,天上的神舟飞船

1978年的科学大会拨动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杂交水稻到航天工程,从乙肝疫苗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高速公路网到互联网……中国人的生活正在被深刻地改变着

责任编辑:朱力远

1978年的科学大会拨动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杂交水稻到航天工程,从乙肝疫苗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高速公路网到互联网……中国人的生活正在被深刻地改变着

 

1978年3月底的一天,胡平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北京的街头已经露出了春意,带着新芽的柳树枝随风飘动。看到这样的景象,胡平忽然有了灵感:这新绿不仅代表着自然界的春天,它更是可以成为一种隐喻。胡平回到家后,彻夜未眠,写下了《科学的春天》一文。

胡平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文件起草组的成员。3月31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这篇讲话。“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在讲话中宣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讲话拨动着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大会让知识分子感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在30年后回忆起那场盛会时仍会眼眶湿润,“科学大会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曾这样说。他无法想象自己能够参会,大会召开前他还在农村喂猪。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科学的大地由此开始解冻。

第二次科学潮

今天许多人还能回忆起来,修瑞娟关于人体微循环的理论在1980年代初着实“火”了一把。她被媒体称为“中国微循环的领军人”,自1965年起就开始逐步发现微循环的秘密,后来她的研究被“文革”打断。直到1982年,她终于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或许是其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指出药物山茛菪碱能抑制血检素合成、粒细聚集和血小板聚集。她后来连续在国际会议上做了几场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促使国际微循环界在1983年将其理论命名为“修氏理论”。修瑞娟也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姓氏命名医学理论的医学家。

修瑞娟最重要的发现是1981年到1983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进修期间做出的。她在1983年回国后,“修氏理论”被认为是她带给祖国的荣誉。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国留学人员在数量上出现激增。他们渴望开眼看世界,勤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回国报效。在高层人士和知识精英的引领下,20世纪里中国人的第二次科学热潮(第一次在五四运动之后)此时开始涌动。留学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带回中国,人们热切地拥抱科学。

但与此同时,在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中,一些照猫画虎的改革却显得不合时宜。1986年,中国推行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