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电视人的十年

起初电视被视为“微型影剧院”,观众把电影看做正片,把电视新闻和教育节目视为加片,新电影发行之前都要在电视上播出。随着电视数量的增加,电影日渐受到排挤,电影发行公司不干了。《中外广播电视史》作者郭镇之女士回忆,新电影不再先上电视,这使观众非常气恼。电影和电视两家主管部门商议的结果是,每年元旦、春节等四个节日,中影公司提供一两部新电影,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198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得到的影片是《戴手铐的旅客》,春节收到的是《噩梦醒来是早晨》。中央电视台认为,春节播“噩梦醒来”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这种尴尬也表明,当年人们对电视的全部理解就是坐在家里看电影。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黄家杨 陈伊玮

1980年,转播公审“四人帮”,电视令国人震惊。“9·11”,“凤凰”直播。到“5·12”汶川大地震非常态直播,成了内地电视里程碑式的回应,一洗前“耻”。

家庭电影院,强势媒体,全民娱乐工具,中国电视三十年,摆幅有多大?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简称CCTV。1979年全国共有电视485万台,按照全国8亿人口计算,每165位中国人拥有一台电视。北京的中山公园里放着电视,算是游客的一个参观项目。最方便看电视的地方,恐怕就是商店的电器专柜了。

起初电视被视为“微型影剧院”,观众把电影看做正片,把电视新闻和教育节目视为加片,新电影发行之前都要在电视上播出。随着电视数量的增加,电影日渐受到排挤,电影发行公司不干了。《中外广播电视史》作者郭镇之女士回忆,新电影不再先上电视,这使观众非常气恼。电影和电视两家主管部门商议的结果是,每年元旦、春节等四个节日,中影公司提供一两部新电影,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198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得到的影片是《戴手铐的旅客》,春节收到的是《噩梦醒来是早晨》。中央电视台认为,春节播“噩梦醒来”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这种尴尬也表明,当年人们对电视的全部理解就是坐在家里看电影。

第一个10年,随着《观察与思考》等节目的出现,电视的新闻媒体功能得以显现;第二个10年,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出现,电视正式成为强势媒体。第三个10年,电视最为显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综艺、选秀等娱乐节目上。

文献纪录片:正面拍摄机枪扫射,肯定是假的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第一期节目名为《北京市民为什么吃菜难》,节目中有位中年男人拿着话筒到处采访,节目结束后,片尾的职员表上打出了这样的字样“主持人:庞啸”,这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出现“主持人”这一称谓。

庞啸先生今年已经79岁了,退休后在家里守着4台电视,没事就走来走去地看。

1954年庞啸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派到苏联做对华广播的播音员,在莫斯科工作两年半,1956年回国。

回国后庞啸的声带闭合不全,播音员干不成了。这时候北京电视台正在筹建中,庞啸就调到了电视台筹备处。

当时的电视都采用新闻电影的理论,要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新闻怎么能浪漫呢?回答是,露天煤矿,你赶着牛把煤犁出来,这就是革命浪漫主义。”

那时的新闻,“为了证明麦子密得可以坐人,就把凳子放到麦子里人再坐上去;某县委书记脸上长黑痣,上镜不美观,就换个人冒充书记;房子里没有光线,就把房盖挑了;鹰厦铁路隧道都打完了,为了再现,就在隧道旁边再搞一个。”

庞啸认为,这种作风的来源是苏联。中国解放后,苏联在中国搞了两个大型纪录片——《解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