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 | 味蕾的记忆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又可

(小尘4x/图)

人在不同时空中,对食物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食物得到了巨大满足以后的奢侈需求。味蕾的记忆往往是喜新厌旧的,一种制作再精细的美食,如果成为你每天的家常便饭,你也会厌倦的,味蕾追求的是“异味”,而非“同味”。但是,它有时也是会“喜旧厌新”的,因为在特殊环境中吃到的食物会给味蕾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也许,当你第一次进入豪华餐厅时,尝到制作精细的菜肴使你感到震撼,或许,那种奢靡的仪式感和高档的礼节服务,会让你忘却了味蕾的记忆,记住的只是空间对你的压迫。反之,你在那种并不整洁干净的“苍蝇小店”里偶尔吃到的某种特别味道的菜肴面点,能让你终身难忘。所以,味蕾的记忆往往是对食物“异味”的猎取,而非场合与仪式的洗劫。

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我十六岁下乡插队时几次反差极大的猎食行为。

我把从南京带去的香肚在饭锅头上蒸熟以后,请端着饭碗“跑饭”的邻居们品尝的时候,他们竟然吃不出来这是何种原料做成的食物,只是惊讶“世界上竟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一生在粗茶淡饭中度过,没有品尝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烹饪制作,他们往往会像阿Q一样想象城里食物的“异味”,哪怕是去集镇上吃上一盘炒肉丝,都感叹厨师的手艺精湛,因为那是与“未庄”不同的风味,城里的食物不仅是炫耀的资本,同时也是一种味蕾游历的奇妙感觉,这就是乡下人眼中的“城乡差别”。而当一个“城里人”品尝到乡下原始风貌的食物时,他的味蕾记忆也是一种永恒的定格。

大麦黄了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尝到元麦粉调制的面糊糊时,我惊讶当地农民为什么将它当作“壮猪”的饲料,而那种特别的“异香”在我的齿间游荡了好几天,乃至于几十年来时时想起要喝一大碗荞麦糊糊的欲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