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电诈大劝返:回国靠“黄牛”插队,多地政府赴滇督战

为了能早点回来,很多电诈人员不得不找“黄牛”插队,“谁出的钱多谁先回来”,因为人数太多,到后来连“插队都得排队”。

为了给云南“减负”,一些电诈人员流出较多的地区,纷纷派员赴云南边境支援。据王波透露,湖南在那边成立了4个工作站,分别由4个严重城市公安局牵头。

据一名基层“劝返”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强制回国人员到当地派出所报备和采集信息。若再次去国外,警方能立刻知道。此外他们在一段时间之内还要“居家学习”,外出需报告。

据湖北某地一位村干部介绍,该村有一个疑似“缅北窝点人员”,一直处在失联状态,他们给家属做了很多工作,后来发了注销户籍公告,过了两天左右此人就报备回国。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1年6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非遗进景区的巡游队伍中,志愿者手举横幅沿途进行反电诈宣传。 (视觉中国/图)

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劝返”行动正在全国多地展开。行动所针对的对象,是缅甸北部的逾十万中国人,他们从事的多是电信诈骗及相关产业,诈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人。然而由于身处境外,司法机关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为了遏制电信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全国一些地区采取“注销户籍”等强力措施,劝返他们回国投案自首。

政策压力之下,“缅北窝点人员”排队回国,接受地方政府“管控”。由于人数众多,且适逢云南2021年暴发多轮新冠疫情,导致边境压力加大,一些“缅北窝点人员”流出较多的地方纷纷派员支援云南。

有专家认为,“劝返”政策非常高明,对于打击跨境诈骗意义重大。但也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注销户籍”等措施并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劝返”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回国“插队都得排队”

公安机关院内,四十余名年轻人排成6列,齐声高喊:“我在缅北做诈骗,现在回到祖国妈妈怀抱,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我是中国人,中国人不骗中国人。”2021年3月,源自公安部刑侦局的一条短视频走红网络。

从2021年初开始,特别是4月8日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缅边境地区的各个关口,身处缅北的电信诈骗从业者排队回国现象就成为一景。

据湖南省某市公安局打击电信诈骗负责人王波(化名)介绍,“劝返”电诈人员的全国性动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之前早知道有中国人在缅北做电信诈骗,但没想到数量有这么多。在各地“劝返”公告中,这些人被称为“缅北窝点人员”或“滞留缅北人员”。

据王波介绍,缅北电诈包含了电信诈骗的各个门类,目前是以“杀猪盘”“裸聊”“刷单返利”为主。

按最初的政策要求,如果这些人在6月30日之前回国,将获得从宽处理,否则,他们将受到一系列严厉处罚。不过,按王波所说,目前时间已经延至10月份左右,一是因为人员数量超出预期,二是疫情防控所致——边境地区没有足够的隔离房间。

据王波介绍,自“劝返”政策实施以来,中缅几个边境口岸天天爆满,排队投案自首的有上万人,“已经排到一两个月以后”。

2021年3月18日,从缅北入境后正在隔离的齐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所在的云南省某县隔离点,正在回国的电诈人员有近千人。据他介绍,电诈人员是春节后开始集中回流,因为回国人员太多,导致边境地区物价飞涨:“出租车每公里十块,盒饭五十,一瓶水五块,原价二十三的玉溪烟六十块……”

齐红是山东烟台人,在缅北的佤邦(缅甸掸邦东部第二特区)做了3年中文教师,这段时间正是电信诈骗迅速发展的时期。2021年回国时,恰逢“劝返”政策实施。

齐红说,跟他一起回国的电诈人员很容易辨认:这些人多是操南方口音的年轻人,互相说话很小声。大概因为长期夜间工作且在电脑前久坐所致,大都面色苍白,走路习惯前倾。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摸到了这些人的作息规律,经常在午夜甚至凌晨时分,推着车子在走廊里卖夜宵。

齐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的电诈人员仍未悔改,他在国内隔离点的第一个晚上,就听到隔壁有人用手机继续从事电诈活动——他们多携带三四部手机。

另据齐红介绍,为了防止电诈人员偷渡回国,那时边境线上已经设立很多检查站,民间偷渡价格已上涨到万元以上,而以前不到一百元就可以。

到了4、5月份,偷渡已经不可能。有消息人士称,云南边境地区民兵昼夜巡逻。而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陈玲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