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奥运强国的健康课题

2021年8月8日,东京奥运会圆满收官。中国军团取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表现强势。

前方捷报频传,国务院也在近日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勾勒出未来五年的全民健身的图景。在奖牌的背后,新中国从未停止对强健国民体魄的追求,全民的运动方式也从相对集中、传统、单一,发展到如今多元化、规模化、科学化的井喷态势。这是奥运强国的另一条战线,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全民健身70年

早在建国之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就明确了新中国体育的基调: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国民更加健康。

1951年,新中国首套广播体操诞生。听着音乐做操在当时是一件新潮的事物,作为全民健身的“主旋律”,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从第一套到第九套,广播体操是新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启蒙和见证,也唤醒了这个国家全民健身的意识。

与此同时,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扭秧歌、跳绳、拔河、跳房子……也是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活动筋骨,放飞心情为数不多的选择。

▲广播体操成为相当一段时间全民健身的得力手段 图/新华社

金牌战略与全民健身,就像新中国体育的两条腿,始终在交织与呼应。

1957年,有个在街头成长起来的20岁青年,背着一幅乒乓球拍,从香港回到内地。两年后,他在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为新中国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头衔,容国团这个名字,也揭开了中国乒乓球封神之路的序幕。

在一代代冠军的鼓舞下,设施简单容易开展的乒乓球运动,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张水泥台,两块板砖,人手一片木板,就像街头足球之于巴西,乒乓球也肩负起了强健一个民族的重任。

1971年,乒乓外交横空出世,“小球带动大球”,让中国打破封闭,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1984年的洛杉矶,许海峰射落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消息传来,国人振奋。中国开启了自己在世界体育舞台的强势征程,中国人也随着奥运会,认识并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而当年随中国代表团出征的,是一款初创的国产运动饮料,凭借在中国健儿的强势表现,“健力宝”一炮而红,也开启了本土康体产业借奥运营销的序幕。

国门初开,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

1986年,随着台球运动在国内兴起,中国台球协会应运而生。1987年3月,北京举行了健牌中国国际台球大赛,据统计,当时共有1亿国人通过电视收看了比赛直播。一时间,台球似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风靡全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守在电视机前的台球迷里,有一个江苏宜兴的副食品个体户,比赛结束后不到一个月,他的儿子呱呱坠地,取名丁俊晖。

有些运动在中国落地生根,有些则昙花一现。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适合什么。而日益富强的国家,也开始更积极地介入全民健身工作。

1982年,“增强人民体质”被写入宪法。1989年,为了鼓励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国家出台了体育锻炼标准。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国家正式把全民健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全体国民中推行。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全民健身的运动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组织水平和运动科学也在飞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健身”,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伴着刘欢和韦唯的一首《亚洲雄风》,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彻底释放。北京的许多公交车里甚至挂上了一块小黑板,写着“今日奖牌榜”,每次售票员用粉笔更新数字,车厢里就会迎来一片欢呼。

而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也给这座城市随后的三次申奥,打下了基础。

体育热的另一个产物,是1995年正式开播的央视体育频道——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终于在中国人每天的生活里登堂入室。

开播当年,该频道就推出《电视教练》,首次呈现了“教与学”的健身形式。其中《健美五分钟》更是万众瞩目。“天天跟我做,每天五分钟”这句口号传遍大街小巷,以至于每个爱美的女性都会有一条健美裤。

健美操的流行标志着中国健身潮的开端,若是回头审视,健美操的流行,代表了一种健身理念的革新——不再单纯以健康,而是以美为目的。

▲健美操的流行也标志着国人健身需求向多元化转变 图/新华社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一幅欣欣向荣的全民健身画卷正徐徐展开。它让国民对于全民健身这一现代文明理念的认知更加深刻、更加理性,也让体育健身融入日常生活。

骑行、冲浪、跑马拉松、跳广场舞……从朴素传统的健身运动,到日新月异的多元潮流, 中国人的健身,真正有点“全民”的意思了。

科技武装健身

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科技飞速改变着体育的面貌。随着体育运动的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参数分析、指导训练,已经被全世界的高水平运动员广泛采用。

国家游泳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航天和国家游泳队梦幻联动,通过优秀运动员风洞试验,探明运动员不同姿态所受阻力的规律,为教练团队确定训练方案、改善运动员身体流线型、优化技术动作等提供科学依据。此次东京奥运会,国家游泳队也以3金2银的骄傲成绩顺利收官,用成绩见证着“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

▲赛场之上是运动员的拼搏,赛场之外也是科技力的比拼

科技同样在改变大众的健身。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2010年后迅速普及,全新的健身生态也在出现,运动健康类APP迎来了大爆发。它们不仅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健康数据,还能提供健身知识,制订健身计划,并可以推荐完整的锻炼方案及执行工具,甚至还能定制饮食计划。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运动健康APP,记录健康数据、制定健康计划 图/华为运动健康APP

华为运动健康APP的数据则显示,截止到2021年7月,华为运动健康APP全球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全球月活用户超过7000万。

运动健康类APP让年轻人们开始习惯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健身行动。

快时代的慢威胁

毫无疑问,健康是健身的首要目的。全民健身热的背后,是人们对慢性病等威胁健康的身体状态的隐忧。

过去的十年,既是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十年,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公司大发展的十年。这个“快时代”也在催生看不见的“慢威胁”。

逐渐年轻化的慢性病,在快速飞奔的时代中找上了门。

一份关于《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的调查,也证实着慢性病逐渐找上年轻人的事实。白皮书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

在这一背景下,“养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热词。无论是00后奥运冠军妹妹想要的保温杯,还是白领办公桌上基本标配的枸杞、维C、红枣三件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生行列中。在饮食养生的同时,年轻人们也开始加入健身大军,改善自己的体质。有的还会选择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来监控和指导自己的运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大发展时代也随之而来。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729万台,同比增长42.6%。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98万台,同比增长44.3%。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 图/IDC官网

体卫融合成为当代人解决慢性病隐忧的“良方”。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就专门强调要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并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专业的医疗机构也开始和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并推广慢性病干预和治疗方式。2018年,301医院携手华为,基于HUAWEI Research平台,快速构建了心脏健康研究APP,配合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如华为WATCH 3、华为手环6等的高性能心率传感器,依托全国80多家协作医院,进行了心脏健康研究。自2018年9月发布该项研究到2021年3月,301医院心脏健康研究共计招募247万+研究用户,筛查出高风险用户数9995人,就医人数4535人,房颤筛查准确率94%+,早搏筛查准确率90%+,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0年最新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

▲301医院研究团队使用华为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心脏健康研究。*本产医疗器械测量数据和结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目前,华为也已建立了多个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研究运动和健康的关系,以便人们更加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作息与锻炼。同时,运动与健康科研的成果,也在不断反哺竞技体育,助力中国健儿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伴随着许海峰的一声枪响,中国实现了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就此拉开中国奥运健儿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奥运强势出击的序幕。也是在同一阶段,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成为那个年代向往开放、相信奋斗的国人最朴实的写照。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创造了9.83秒纪录,背后正是近年来运动科技的大发展,从数字化的身体管理,到更轻的跑鞋乃至摩擦力更大的塑胶跑道,科技对运动的渗透,趋于极致。同样在赛场之外,全民健身的“跑道”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力量加入。

“全民健身”这件事,正在快速地被重新定义,它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图景,谁也无法预料。但和70年前一样,所有的目标都指向一处:让人们更加健康,也让这个国家,更加健康。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