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频发,医院如何成为“庇护所”?

大型医疗设备等精密仪器有“黄金15分钟的救援时间”,如果设备整机在水里泡几天,可能无法修复,面临返厂维修或报废。“就像泡过水的汽车一样,即使修复好故障率也会很高,甚至有安全隐患。”

因为土地制约,为提高建筑效率,国内很多医院把垂直楼层建很高,这导致医院面临超负荷运转问题。平日里,医院电梯负荷量是一般商住楼宇的3-5倍,在地震、火警等危机中,电梯又不可使用。建在屋顶的直升机停机坪,转运效率也不会高。

即便不在火灾、地震等需要撤离的情况下,在高度依赖信息化的现代化医院里,哪怕是自然或人为事故导致的断电断网,都会让影像设备、诊断系统陷入瘫痪无法使用。制定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曹海东

近年来,国内医院对地震灾害、火灾消防、疫情防控、暴力伤害等突发事件有了较高认知和防范,但在应对暴雨、内涝等自然灾害方面却缺乏认知、储备不足。2021年7月22日,受洪水围困的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迎来全院转移,冲锋舟载着医护病患驶出医院。 (人民视觉/图)

原本只在灾难电影、应急预案里出现的场景,以异常凶猛的方式闯入现实:

停水停电,危重病人的呼吸机全靠医护人员用手按气囊维持,打着手电筒给产妇接生……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至少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下称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3所医院受灾,数万名患者在暴雨中紧急转移,受灾最严重的医院抢修12天才恢复常规门诊。

看着从未停诊的医院被困在洪水里,郑大一附院副院长闫新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在镜头前哽咽落泪。近年来,我国医院对地震灾害、火灾消防、疫情防控、暴力伤害等突发事件有了较高认知和防范,新建医院都设置了防空地下室甚至人防医院用以备战,但在应对暴雨、内涝等自然灾害方面却缺乏认知、储备不足。

8月5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公开了一份最近完成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谈到“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已成行业共识,但错误和问题仍反复出现,通病没有得到解决”,希望能构建一套评价医院建筑设计成果质量的统一标准,填补评价标准的空白。

事实上,在面对洪涝、地震、火灾、疫情以及重大社会冲突甚至战争时,医院理应成为灯塔般的“庇护所”。它需要被优先保障正常运转,有能力提供足够的应急资源“冗余”,接纳更多寻求帮助的人们。

“某一两位院长痛心疾首还是不够。”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的院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何提高医院的防灾应急能力,应该有更多思考。

地下设备,亿级损失

在被暴雨困顿的郑州市,率先传出呼救声的医院,是有“亚洲最大医院”之称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郝涛7月20日晚接到抢修任务赶到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时,路口处积水2米深。作为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的副主任,他带来的应急发电车,优先支援 ICU(重症病房)供电。“幸好ICU的低压配电室就建在一层”,院内三个建在地下的配电站,均被水淹无法使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会把设备贵重、仪器精密的放射科、放疗、核医学科集中在地下一层,这也是此次水灾受损最严重区域:郑大一附院大多数楼负一、负二、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