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厕纸钱”到百亿规模:“增高针”的来龙去脉

生长激素最初从人类脑垂体中提取,当时仅用于治疗患有严重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直到1980年代,科学家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以合成生长激素。

“如果他的骨骺已经闭合了,给他开生长激素,这就等于前面有一堵墙,还在拼命地踩油门,这不是车毁人亡吗?”

长春高新在股市中被冠以“东北茅台”的称号,可见生长激素产品利润空间之大。2018年至2020年,长春高新的基因工程/生物类产品的毛利率均超过90%。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0年11月6日,上海2020进博会展出的诺泽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 (人民视觉/图)

2021年8月4日,新华社刊发的一篇报道指出,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8月5日开盘,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的龙头企业长春高新(000661.SZ)跌停,最终跌幅为10%,市值一天蒸发逾120亿元。业内另一上市公司安科生物(300009.SZ)的市值也一日跌去26亿元。

当天,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生长激素产品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且公司相关产品均销售至符合法规要求的医疗机构。

生长激素最初从人类脑垂体中提取,当时仅用于治疗患有严重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直到1980年代,科学家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以合成生长激素。

此后,生长激素进入商业化阶段,适应症范围也不断扩大。国内的生长激素市场在二十多年前起步。西部证券在2020年6月发表的研报中指出,2019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为60亿元,预计到2024年有望超过150亿元。

长春高新在股市中被冠以“东北茅台”的称号,可见生长激素产品利润空间之大。2018年至2020年,长春高新的基因工程/生物类产品的毛利率均超过90%。

“有一堵墙,就不能再踩油门”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金自孟教授在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史轶蘩教授的指导下,往患者身上注射了国内第一针生长激素。

这一针生长激素是舶来品。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垂体-性腺学组负责人伍学焱教授从1993年开始关注生长激素。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1990年代,国外的生长激素产品就已进入中国,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使用生长激素的医院。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的研究者Raben MS首次从人类脑垂体中分离生长激素,并报告了生长激素对人类生长的影响。由于来源稀缺、产量少,生长激素最初仅被用于严重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上。

“一个儿童一年的生长激素用量,大约需要100具尸体的脑垂体。”伍学焱说。

公开信息显示,1985年春天,美国四名年轻人因为注射了人类脑垂体制成的生长激素,均患上疯牛病死亡。当年10月,美国FDA迅速批准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重组人生长激素的销售。

此后,人源生长激素被彻底抛弃。随着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不断改良,适应症范围也得以逐步扩大。

美国FDA官网显示,从1985年至2007年,FDA批准了生长激素缺乏症、慢性肾功能不全、Turner综合征、Prader Will综合征、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SHOX基因缺乏、Noonan综合征以及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十余种适应症。

在国内,各家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加快申请适应症。比如,截至2021年7月,安科生物共有7个适应症获批,其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