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以西:探索玄奘的阿富汗足迹

在考察前,我们就了解到,巴米扬山谷以西地区,现代道路仍未开通,很多山路会因为大雪封山或积雪融化而阻断,后勤保障也无法跟上。此外,该地区常有恐怖分子出没,网络信号几乎没有,对于安保工作要求很高。而且这片土地上的古代遗址研究尚未深入展开,很多信息还处于混沌状态。考察难度很大,为此,我们提前半年开始协调……

我和国家博物馆馆长拉西米在网上联系,很高兴馆长先生还能够迅速回复,他留在喀布尔,但工作暂停,博物馆关闭,巴米扬那边的文博人员失联,希望能尽快联系上。在这动荡的日子里,拉西米馆长不愿意也没办法说太多。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历史和语言入手是最好的方法,但阿富汗是个例外。阿富汗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多种文明的大熔炉,但阿富汗没有发明本土文字,语言和文化上呈现“杂交”状态,有着“模糊性”“混合性”的特点。这样一来,周边不同语种的外文文献对其构筑历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朝圣僧的记录观察,玄奘大师曾在629—630年渡过阿姆河穿越阿富汗进入印度,从而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阿富汗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巴米扬西部的唐伊塞夫达克佛教遗址 (邵学成/图)

阿富汗西北部的模糊区域

玄奘走访阿富汗北部今昆都士省(kundz)时,记载这里役属西突厥管辖,之后向西南经巴尔赫(Balkh),南下进入巴米扬地区,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后,再往东抵达迦毕试和喀布尔,继续南下哈达地区才进入古代印度区域。随着现代考古学等学科发展,关于巴米扬到喀布尔的古代道路和沿途遗址已经判明,基本方向是沿着兴都库什山脉向东行进。但玄奘如何从巴尔赫进入巴米扬,记录的古代王国遗存和这段山地路程一直不为人所了解。同样,巴米扬以西地区是否还有佛教文明遗存,也是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

阿富汗被兴都库什山脉横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兴都库什平均海拔5500米,高山峻岭形成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南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只能靠一些海拔较低的山谷通道通行。巴米扬山谷就是位于这个地区最西侧的山间小盆地,海拔约在2500米,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通道。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东征时两次穿越兴都库什,当时这座山脉的古希腊语名称为Paropanisos,大概意思就是伊朗波斯世界和印度次大陆分界线。公元7世纪玄奘行经时则统称为大雪山,其翻越的大雪山山峰称作“婆罗犀那大岭”,玄奘称之为连飞鸟都无法逾越的雪山。“兴都库什山”这个名称源自波斯语,意为“杀死印度人”,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此的解释是,从印度出发奔赴波斯的战俘、奴隶在翻越这座高山时,很多人在此冻死或者劳累至死。同样,玄奘法师晚年也是因旅途劳碌和极寒天气造成的哮喘病——“冷病”去世,这也与早年徒步翻越天山和大雪山有关。

(梁淑怡/图)

玄奘在描述“行六百里,出睹货逻国境”到达巴米扬时,明确记载巴米扬山谷作为当时“梵衍那”国大都城所在地,根据其国境“东西两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人依山谷,逐势邑居”的描述,尤其是从其“东西两千余里”的疆域考虑,周边还应该分布有其他小城市,但既往研究只集中于巴米扬山谷。

玄奘在从巴尔赫进入巴米扬的途中,先后记录“锐秣陁国”“胡寔健国”“呾剌健国”“揭职国”,基本一笔带过,但对于“揭职国”,则记录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关于玄奘记录的“揭职国”区域位置,由于阿富汗考古机构缺乏相关经验和资金,一直没有加以研究,留下很多疑问。

这就留给中国学者研究空间了。2017年成团考察前,我们就了解到,巴米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陈玲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