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理想生活

环境气候为世界带来的影响,让人们对高品质的家居生活心生向往。如何定义一个家的“气候”?10月14日,崇德里的总策划和主设计师,知名创意人王亥、飞宇门窗总经理陈飞宇、成都设计精英代表陈卓、赵文彬及众多成都青年设计者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多维全面的深度讨论,用设计的独特笔触描绘出一幅绿色人居生活的理想画面。

“让空间回归纯粹本真” 

三位优秀的成都设计师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土壤与气候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富有地理、文化与文明语境下的多重意义。此次分享,陈卓重点围绕“土壤”一词,从三方面展开分析,层层递进地阐释了“家乡是地理的土壤”、“东方是文化的土壤”,“气候是文明的土壤”的观点。结合数个极具人文气息的建筑空间案例,陈卓生动呈现了如何在空间设计中回应自然的感召、融入文明的魅力。基于后疫情时代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需求,他认为,当代设计师应该根植于精神文明的气候土壤,让空间回归到最纯粹本真的形态,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改变时代。面对时代与文明的召唤,陈卓表示,他将坚定地选择做意义的输出者,做自我的创造者。

在家里,建立情感场域

在赵文彬看来,设计中的“气候”传递的是情感和商业两者间的有效连结,高品质的门窗能够帮助实现人类情感及空间内外的互动。而将气候引入空间设计,则离不开“场域”、“人心”、“情感”三个关键词。分享中,赵文彬提出了设计的“三性”原则:策略性、在地性和共鸣性。随后,借助对多个大型空间案例的细致剖析,赵文彬深刻解读了如何在设计中洞察人心,通过对生活美学的极致发挥,助推建筑的商业成功。他说:“设计是在为‘家’造梦,为消费者造梦,是推动美好生活升级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时,他也表示,面对未来的挑战,设计师若想打造出一片筑梦之地,则应该基于对消费者心理的充分理解,建立相应的情感场域,创造出能够引发共鸣的空间,方能在设计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

王亥:从一方阳台出发

王亥的分享从家庭中的一方阳台出发,他将气候与时代相连,以微观的个人经历和宏观的国际视野,体察疫情等重大社会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设计师成长的深刻影响,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地探讨了设计师所要树立的社会身份,与在创作中需要传递的社会关怀。对于设计师而言,生活的点滴,抑或是时代的变换,无一不构筑着全新的世界,激发着创造的无限可能。栖居于阳台一隅的静美与社会风云变幻的豪壮,皆是设计师成长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养料,对此,他颇为感慨地说道:“世界如此之大,但又如此之小,改变深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着设计师的生涯。”最后,作为设计界经历新旧更迭、积淀无数创作智慧的前辈,王亥向各位青年设计师们表示,苦难是生命中的另外一面,接受苦难,方能重建自己的公共意识,将创造之路无限拓宽。譬如门窗,王亥认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生活的物件,而并非建筑的物件,因此门窗行业需要坚持进行材质革命与技术革命,保证持续的创新与发展。

▲活动现场

三位设计精英代表结合自身丰富的设计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气候与文明、情感及时代相连接,传递自身对于设计及气候的独特理解,并细致地剖析了如何将气候语言融入设计美学,通过对空间气候的挖掘,生动地呈现了气候之于设计的多元魅力。他们的精彩分享为在场嘉宾们带来了创新性的启发,引发了设计师们的深切共鸣,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众说:你心中家的关键词

设计师何学江认为,家庭的气候是由室内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空间要素组成的重要环节,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空间居住者在居家体验中的舒适感,从而多维度地影响着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与情绪心态。

设计师刘羽白表示,如今的人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对家庭微气候的关注也在逐步提升,如何保证住宅内高质量的微气候成为了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权书琴在分享中谈到了自己对于“家”的理解,她认为家有关心情、成长、人生与性格,它是灵魂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乐园。

设计师李胜兰通过两幅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向在场嘉宾传达了她心目中的“家的气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讲述了“静”对于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设计师刘浩民而言,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三方面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舒适且温暖,第二个目标是安全与绿色,最后一个目标则是灵活多变,即设计应该努力为消费者创造在不同场景下能自由切换不同气候的理想空间。

设计师刘宇峰以“温度”、“健康”、“可调节”三个关键词概括他心目中“家的气候”。他表示,设计应该研究如何更好地推动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为生活带来温暖,同时保证赋予空间可呼吸和可调节的属性,将家视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通过介质控制自然光的进入,从而对人的感官和情绪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一场精彩纷呈、金句频出的分享与研讨展现了青年设计力量对于设计美学与人居空间的多元思考,同时传递着对于共筑设计未来与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本文为推广信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