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中的柳丝:王光祈故乡遗迹探访记

温江的空气,晴也罢阴也罢,怎么吸,都有先生激昂、热血的讲演,辽阔、深透的音乐。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一百多年过去,先生留在桑梓地的遗迹还能寻否,今可安好?

责任编辑:杨嘉敏

出生地

一觉醒来,见路道已湿,行人撑了伞,方知下起了小雨,蜀地水雾把视线氲氤得阴沉沉的。这样的天色,倒也应合了先生短短一生的孤绝、跌宕的运程。

与李永康在温江拉菲酒店大厅碰面后,我们驾车向先生故居驶去。身为温江区作协主席的李永康,既是作家,又是王光祈研究的本土专家。他说,至今没有一本《王光祈传》问世,令人不解。他有意写一本,填补空白,资料都收集了二三十万字,可就是下不了决心动笔,因为出版社告诉他,对社会上的大多读者而言,王光祈这个名字,还很陌生,出版后将面临亏损风险。对此,他很是无语,又莫可奈何。

王光祈肖像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红灯,绿灯,几停几不停,十多分钟后,沿来凤路过桥,右拐,上金河西路,泊路边,到了。我一脸懵懂,就是这里?

但凡对先生有所了解的人,皆知先生出生地在“鱼凫镇小河村”,可眼前,哪有镇,哪来村?唯一可以指认的,是一条并不小的河,清澈,响亮,沿景区化的人工堤岸奔腾。水岸距我们的泊车位很近,约20来米,其间搁着绿化带和健身步道。永康介绍说,这条河名杨柳河。

下车,永康指着马路对面的一片建筑说,看,就在那里。路很宽,四车道,车有往来,不算密集。我看见马路正对面有一个小区,内里的建筑为多层和小高层。大门右边隔着一条小巷的,是一排宏大的邻街高层楼盘,顶上安有四个金色大字“世纪滨江”。我们躲着往来汽车,像三尾举着伞的鱼,向马路对面游去。

温江区幅员277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为乡村,一望而知,此地绝对是城区中的主城区。永康说,这个区域,以前叫鱼凫镇,是以古蜀时期第三代蜀王命的名,后来更名为柳城镇,现为柳城街道。王光祈的故里,早先地处县城西门外,在城区扩城和开发建设中,其小河村地名已不存,今属柳城街道德通桥社区。

地标很明显,我还在马路中间就被它吸引。我看见,在小区大门进出车道之间的门卫室前绿化地带上,立有一方高约2米、宽约0.8米的红色花岗石碑。石碑上端镶嵌有黑底金色的太阳神鸟徽标和“成都文化地标”字样。中部大面积镶嵌有一张银灰色不锈钢板,上刻大字“王光祈故居遗址”,简介称,1892年10月5日,王光祈先生出生于此地。

先生家族入川一世祖王宏信,在“湖广填川”狂飙中于清朝乾隆年间,从祖地湖南落担四川温江,以经营铸锅铸罐为业。祖父王再咸,清咸丰举人,曾在京城执教八旗弟子20多载,当过相继出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赵尔丰兄弟的授业先生,著有《泽山诗钞》等诗文集。父亲王展松,秀才,曾供职清政府内阁,后辞职返乡经营锅厂,在先生出生前两个月,不幸客死隆昌旅途。那个时候,出县城西门,找王家老屋,只需问锅厂在哪里就行了。随着父亲的猝亡,王家经济逐渐衰落。

在地标名称和简介之间,镶嵌着一帧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画面显示,先生的“出生地”有一座农家大院,大院前边有一个颇见规模的荷塘,整个画面处于林盘半抱状态,川西坝子昔日乡村风情尽在画中。

放眼环顾,平地起高楼,哪里去寻找田园乡村,哪里去踏勘先生祖居的风物和地理形制?发展与承继,建设与保护,为什么总不能同拍共情,为什么退场的总是后者?感叹之余,只能在心里聊以自慰地说,但不管怎样,还是不虚此行,毕竟,支撑过先生的大地的骶骨还在,照耀过先生头顶的天空还在。

微闭双眸,让身体尽情萃取先生的大地,吸纳先生的天空,慢慢的,闹市退潮,万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