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丨“东盟规范”还适用于亚洲反恐吗?

经过二十年的反恐,东南亚恐怖主义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恐怖袭击活动逐步走向家庭化、个体化、未成年人化和女性化,治理难度并未降低。

由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法律制度差异较大,东盟国家秉持不干涉成员国内政,信奉不批评成员国的“东盟规范”,使得东盟在安全和社会政策上的协调难如人意,未来东盟国家如何在反恐协作的范围、领域和层次等方面开展切实的合作,推进地区反恐机制的深化是对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考验。

责任编辑:姚忆江

这张由印度尼西亚总统府提供的照片显示的是,4月24日印尼总统佐科(前)在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缅甸问题特别会议后发表声明。 (新华社/路透/图)

2021年9月19日,《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印尼东部圣战组织(MIT)领导人阿里·卡洛拉(Ali Kalora)被警察和军队联合特遣部队歼灭。当地军事指挥官马克鲁夫(Farid  Makruf)将军和苏拉威西中部警察总督察苏发利阿蒂(Rudy Sufahriadi)证实,印尼头号通缉恐怖分子已经死亡。

据联合国安理会发布的信息,该组织与基地组织有关联,并曾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多在印尼爪哇、苏拉威西及印尼东部各省活动。自2012年以来,该组织将矛头指向印尼政府官员和安全部队,发动了多起袭击。

长期以来,东南亚地区深受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的困扰,这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文明交汇地缘特征的区域,该区域国家众多,民族、文化和宗教情况十分复杂。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的遗存,现实中大国的博弈和竞争,使东南亚极易受到外部的介入和影响,加上东南亚地区存在大量的政治分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及社会财富上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些都是容易导致不安定的因素。

由本土转向全球暴力“圣战”

从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发展演变来看,在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的恐怖主义主要是内生性的,通常与反政府武装和分离组织有关。一些东南亚国家存在严重的族群冲突,激化了分离主义倾向,而民族冲突是导致极端思想和恐怖事件的温床,并且族群冲突制造的难民和仇恨,很容易被恐怖组织所利用。冷战以后,东南亚的恐怖主义又受到外部的强烈刺激,特别是以“9·11”事件为代表,基地组织“成功”袭击了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核心地带,造成前所未有的恐怖效应。后冷战时期新型恐怖主义所展示出的组织网络严密化、行动范围全球化、攻击手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