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野猪大作战:“国家队”出谋,捕猎队出征

截至10月31日,全国专业猎捕队伍共计猎捕野猪1982头。各地纷纷组建猎捕队,但掣肘的是持枪证。

搭棚子守夜,听野猪动静是最常见的土办法。敲锣打鼓、大吼大叫,甚至还形成了社交,奏成一曲响彻山野的“交响乐”。可效果却越来越差。

曾经,一头被捕杀的野猪可卖数千元,并不需要多少甚至不用财政补贴。在青川县,许多人与南方周末记者交谈时都会狡黠一笑,“我过去吃过野猪肉”。“禁野令”后,“谁导致(肉)流入市场,谁吃了,都得负法律责任”。

国家林草局陆续在四川等14个省份开展野猪危害防控试点。种群调查、种群调控、主动预防、损害补偿,环环相扣的措施正被各地探索。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

发自:四川青川县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11月,香港当地郊野公园里散步的野猪。 (视觉中国/图)

关于野猪,新华村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张丽蓉的二媳妇李丽曾在上山砍柴的途中,与一位“不速之客”正面相遇。她努力在脑海中搜索形容词:“诡异,恐怖。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冰凉。”相距不到10米,她记得那是头大野猪,长有一米五,估计重达三百多斤。毛像针一样根根倒竖,除了脊背上的毛是红棕色的,浑身灰黑,锋利獠牙露出唇外。

这种早在八千多年前就被人类祖先圈养的动物正频繁闯入人类世界。新华村坐落在四川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的青竹江峡谷里,两岸的大山从秦岭一路绵延而来。冬季,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已经种上了油菜籽,田地上孤独的稻草人,还保存着几个月前那场“大战”的痕迹。

野猪的热度亦从乡下蔓延至互联网。城里人对这群闯入者感到好奇——但南京人或已渐渐习惯。玄武湖又现野猪在湖中畅游,野猪妈妈率一串野猪娃娃觅食撞车,“双十一”野猪校园秀恩爱被麻醉带走……有媒体统计,仅2021年,南京野猪上了12次微博热搜,被戏称为“野猪之城”。

2021年似乎是人猪矛盾爆发的元年,已引起多部门重视。国家林草局陆续在四川等14个省份开展野猪危害防控试点,各省又在区县设立试点,青川县就是试点之一。

与人类恩怨纠葛数千年,猪在中国文字中分量非凡。华南农业大学学者的一篇论文写道,“家”的含义是在房屋内养猪;“事”的甲骨文形状,像是用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者野猪;“敢”字,则形如徒手捉猪,以示勇敢。

野猪的数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因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度遭遇严重捕杀。2000年,被列为“三有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之后,种群才渐渐恢复。20年后,这种“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又迎来了新的制度管辖。2021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种群调查、种群调控、主动预防、损害补偿,环环相扣的措施正被各地探索。

收效甚微的土办法

对付野猪,全国各地都采取了类似的土办法,可效果却越来越差。

2021年12月5日,74岁的张丽蓉带着孙女和南方周末记者去找野猪窝。这个季节,野猪已经返回密林深处。南方周末记者听到树丛里“沙、沙”的响声,似乎有什么大动物穿过。张丽蓉不以为奇,“经常是你没看到野猪,野猪却看见了你”。

夜晚,野猪的行踪更加诡秘。张丽蓉和野猪的交锋通常在夏季。7-9月是玉米成熟时节,她却丝毫体会不到丰收的喜悦,她必须在玉米地边搭上一个木棚,外面覆盖一层塑料布,里面摆上一张沙发。接下来,她将在这张沙发上度过数十个难眠的夜晚,战战兢兢地提防着“不速之客”。

杂食动物野猪酷爱玉米。7月,玉米刚长到齐腰高,野猪就来啃玉米秆。9月,幸存下来的玉米成熟了,野猪来啃玉米棒子。它们通常成群结队,少则三五头,多则十几头,有时候兴风作浪一晚上,一亩玉米地就可能减产一半。野猪记忆力不错,能准确记得上一次在哪片农田得手,常常几个晚上折腾同一片地。

搭棚子守夜,听野猪动静是最常见的土办法。在陕西、四川的秦巴山地农村,当地人管野兽叫“号佬”,蹲守野兽的棚子叫“号棚”。

野猪来了,号棚里的人敲锣打鼓、大吼大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