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寒门学子的蜕变

长大后,父亲变成了一块坚硬的岩石

母亲和他并肩耸立

我远远的,等待着自己的风化

现在

父亲变成了坚毅的岩石

母亲是陪伴他的藤蔓

而我是依偎在他们身旁的一朵小花

小花独自迎接风雨

但岩石和藤蔓,总能在风雨中陪伴着她

风雨打在小花柔弱的花瓣上,可也灌溉了她

我不想再做顾影自怜的小花,我要长成能替别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白刘黎在作文本上写下象征着自己成长与蜕变的诗篇。

黄华庚与白刘黎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不幸”命运,19年前的一个午夜,他揣着几十块钱、提着几个馒头,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求学路。

以嘉宾身份见证神舟十一号发射前,贾配洋回忆起小时候依偎在爷爷的肩头,他曾许下寻找东方红卫星的航天梦。

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着名为“不幸”的根基,但在入读国华纪念中学(以下简称“国华”)后,他们的故事开始迈向“幸运”。

被雨淋过的人

“凌晨1点多的马路边停着一辆车,昏暗的灯光下有人举着牌子,牌子上写着:国华纪念中学接黄华庚同学。”黄华庚回忆起这段真实又有点“魔幻”的经历。

在那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在顺德这个对他而言非常陌生的城市,只身一人的他与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懵懂少年怀揣着梦想披星戴月而来,也宣告了国华这所民办纯慈善中学正式开始运转。

国华是一所有些“特殊”的学校:这里实行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的制度,如果学生考上了大学或者研究生,学校还会承担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到这里上学的学生有两个“铁”标准——家庭困难和成绩优秀。

黄华庚来自湖南炎陵的一个山区,父亲在他年仅7岁时与世长辞,母亲因此成为父亲所在的冶炼单位的补员,拉扯他和妹妹长大。由于水力发电单位的特殊性,黄华庚的母亲每年只能上三四个月的班。在这样的捉襟见肘中,他们度过了20世纪末的最后5年。21世纪的曙光刚刚升起,母亲却下岗了,而此时的黄华庚顺利地进入了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经济的困顿与升学的压力双双压迫着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乡村家庭。

2002年,一通电话成为了这个家庭改变命运的转机。也是因为这通电话,黄华庚踏上前往广东的求学路。

作为国华的第一位学生,黄华庚的命运与学校紧密相连。在参加一所知名的律师事务面试时,他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国华,在一个多小时里,事务所的律师都饶有兴致地听他讲述与国华有关的故事。

黄华庚清楚地记着,国华的老师们当初是如何盯着他们搞个人卫生,又是如何绞尽脑汁呵护着他们的自尊。早在2002年,国华就给每一位学生配了电脑。但在上课的时候,怯生生的他们只敢看着电脑,生怕自己把它弄坏。为了维护同学们的自尊心,老师专门上了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把电脑拆了,然后再组装起来。

面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拜金风气,创校人杨国强和校长季德华都觉得应该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于是自掏腰包请了当时的所有学生去住五星级酒店。除此之外,学校还会给学生开思齐课,带学生吃西餐、出去旅游。“那时我们就明白了龙虾是什么、别墅是什么,五星级酒店也不过是一张床,睡一觉而已,这对我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很有影响。”黄华庚说。

“不汲汲于功名与财富,既受之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成为黄华庚步入国华后学到的第一堂课。被雨淋过的人,也决定为别人撑伞。如今的他,成为了一名专业律师。在工作之余,他参加了湖南省司法厅在上海组织的志愿律师团队,作为一个志愿律师,去帮助经济困难者维护他们的权益。

剪掉长发的女孩

在命运另一端的白刘黎,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的哥哥、姐姐和自己都是被收养的孤儿。养母过世后,她被迫剪去了长发。一同被剪掉的,还有她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

“拖油瓶”是懵懂的她在这个家中为自己贴的标签。在她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原本在学校担任教师且将近退休的养父身体开始出现问题,长时间的治疗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哥哥、姐姐已经各自成了家室,大部分时间都是她一个人承担着家里的一切。在一个暑假,寡言的养父去世,从小被当成假小子养大的白刘黎,并未因此而流露出过多负面情绪。

对于她来说,入读国华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除了求学之外,学校老师的关怀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她清楚地记得所有教过自己的老师:那个腿脚不好却喜欢和大家一起运动聊天的班主任;那个在每篇作文底下写真诚批语的语文老师;还有那个总能神奇地在第一时间知道所有人困难的生活老师。

许许多多毕业生会格外强调国华老师的特殊性。在学生们心中,他们是超越老师的存在,他们因为某种更高的理想聚集于此。在一流的教学能力之外,国华的老师总是将教书育人延伸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国华有十分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从高一开始,就会穿插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并且通过社团活动、兴趣班、社会实践、专家分享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内心真正的热爱。她曾在《我为什么而活》中写道:“以一个国华毕业生的姿态走向社会,我自然而然肩挑一份责任,从小事、从实事做起,对社会奉献我的毕生心血。”

如今,她又回到了家乡,成为了陇西县云田镇杜家坪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可能因病返贫,都是她的工作职责所在。目前,她最大的目标是在任职期间为乡民修一条好路。

被梦想唤醒的少年

在无垠的星空下,贾配洋向爷爷讲述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故事。年少的他,望着璀璨的星空,默默许下了一个航天梦。

在贾配洋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亲外出打工,自己和哥哥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乡下。他们能够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爷爷在每个季度领取补贴的时候,都会带着他们两兄弟上镇子吃面,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

囿于乡村的贾配洋,对广袤的世界有着极大的渴望。进入国华,他跟着老师同学去了黄埔军校、虎门销烟炮台、华南植物园……几乎每隔两周,国华就会组织学生旅行、考察,有时是艺术馆,有时是博物馆,贾配洋还曾被带去碧桂园、美的、格兰仕参观,了解公司到底是什么,社会如何运作。

此外,学校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博览课程、礼仪课程、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并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学校上课。来自小小村落的他学习了世界各地的名校课程,从而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时,贾配洋有了机会去到美国的东海岸,从纽黑文到波士顿,从耶鲁到哈佛,把名校都逛了一遍。这也是国华曾带给他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国华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贾配洋与小组成员一同组建小型飞行器,了解飞机的发动原理。后来从事科研工作的贾配洋在一次演讲中,把国华带给他的影响归纳成三点:善于坚持、敢于尝试、乐于实践。在研究半导体芯片、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想起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上老师孜孜不倦的鼓励与教诲。

如今,贾配洋生活在深圳,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已经有多项核心算法技术成功落地。在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时,他受邀在演播室解说飞船发射的全程。他还记得在毕业前夕,季德华校长说,要把握当下,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人生自有意义。

一所“改变命运”的学校

黄华庚、白刘黎、贾配洋的命运在国华交汇。在国华纪念中学的校碑上,刻着这么一句话:“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在步入校园的第一天,每一位国华学子都会熟读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创办学校时写下的《立校缘起》。

19年来,国华的初心不变,招生的老师们年复一年地深入全国各地乡村,助力乡村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据统计,从2002年创办至今,共有3405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来到国华开启新的人生。截至2021年,国华纪念中学共培养毕业生2758位,其中硕士912人,博士177人,学校每年各项日常开支接近5500万元。

寒门学子家,必须奋力一搏,才有机会改变命运。他们来自渔村、田野、山林,“不幸”曾是他们的标签,但在进入国华中学后,命运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仅得到继续求学的机会,还被教会了自尊、理想与爱。

离开学校后,每一位国华学子都在践行奉献社会的使命。今年,国华在校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一项内容是采访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们。高二(1)班的张豪采访了二十多位学长学姐,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会定期去参加慈善活动,去孤儿院、敬老院献爱心,去支教、捐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毕业于国华的广东女孩朱春凤如今是一名专治疑难杂症的妇产科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出生在猎人之家的林新运回乡开办了一家绿色食品公司,正奋力带领村民们一同致富;记者李宁怀走遍了城乡的各个角落,还为家乡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国华的学子来自于全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梦想。国华的培育,使他们拥有着同样优良的品质和奉献社会的向善之心。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他们,必将以坚韧、善良的品格影响更多的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国华满天下”,更是爱与奉献满天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