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传媒人看2008中国传媒

2008年是走向开放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放宽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的规定本来到2008年10月就废止,但是中国延续了这些措施,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郭力 邓科 助理编辑 陈军吉

走向开放的一年

□日本《朝日新闻》北京特派员 峰村健司

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中国政府提高了报道自由度,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除了中国的媒体,外国的新闻机构也深入现场争相报道,提高了报道的丰富性和客观性,中国媒体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记者的调查报道能力很强,如《瞭望东方周刊》的孙春龙记者揭露了地方政府瞒报铁矿垮塌死亡人数的行为。但是,有关国际、外交方面的报道一味地引用新华社电,导致淡而无味。

2008年是走向开放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放宽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的规定本来到2008年10月就废止,但是中国延续了这些措施,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理性声音不容易

□美国公共广播社驻华记者 孔安

2008年的中国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记者们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锻炼机会。

中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信息量很足。我在地震灾区采访时,遇到了很多中国二十多岁的年轻记者,他们大多能干、务实、负责、干劲十足,很有“我是记者我必须去第一线”的职业意识。当然也有一些给人的印象不太好。

2008年的报道,从地震,到抵制法国货、奥运火炬传递等,都贯穿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在媒体上展开这样的讨论很重要,是政治成熟的表现。对于这些事件,尽管不客观、不理性的言论很多,但是在中国媒体中也一直有很理性的声音存在,我知道这是不容易的。

要说不足,中国媒体有时候会忽略读者的需要。比如,政府已经公布了毒奶粉的赔偿方案,但方案里没有说到每个家庭会得到多少,这就需要记者去采访补充。有时候,中国记者会用“因故”、“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话简略表述,但外国媒体一般会给出详细的解释,虽然很浪费篇幅,但也是必要的。此外,中国的记者也需要更多的制度保护,如在法律上确认报道权和采访权。

中国有不少第一流的记者。那些我喜欢看的媒体,抓问题很及时,比如《南方都市报》、《财经》杂志、《南方周末》。他们在做报道时,几乎是和国际同步的。另一些如《炎黄春秋》这样发行量不大的媒体,抓问题都很准,也很有价值。

舆论监督产生实际效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京记者 韩咏红

2008年中国媒体在各大公共事件的表现都不错,感觉媒体越来越重视个体在大时代里的命运。地震报道中,有一张图片印象非常深刻:儿子在地震区死去了,父亲把儿子刚买的新鞋里的沙子倒掉,又将鞋放回原处。这张图片非常有力量。

2008年媒体关于舆论监督的内容明显增多,很突出,也看到了实际的效果。但监督对象的级别并不高。中国媒体的长处是调查报道,挖料挖细节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体制里找到空间的能力也有精进。但缺点是不能有力地点出主旨

中国媒体和国际媒体对中国事件的关注点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媒体关心揭弊,比如记者封口费等,但国际媒体更关心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人事调动、中国和国际关系等等,但这只是中外视角的不同,并不是水平的高下。

网络编辑:莫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