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校长陈文水的朴素心愿:让孩子的成长有牛奶有鸡蛋

无论时间过了多久,陈文水都忘不掉那一双双捧着饭盒的稚嫩小手,和堆满笑容的可爱脸庞。

在偏远的山区,不少年轻父母迫于生计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老人,在老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孩子们往往吃不到符合现代营养均衡要求的餐食。还是有大部分孩子,指望着用在学校的一顿免费午餐来改善伙食,虽然有的时候这顿饭也只是简单的两个荤素搭配均衡的炒菜和时不时变化花样的主食。但这些孩子们却能因为今天的饭里有一颗鸡蛋,高兴上整整一天。

四面环山的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大岭后村的岭后小学一开始也是这样的状况。2018年,岭后小学有150多个孩子,在教育部门营养午餐政策的支持下,孩子们一天的午餐经费是640块钱,平均到每个孩子的盘子里是4块钱,这些山里的孩子,也终于可以每周喝上牛奶、吃上鸡蛋。四年过去,孩子们的午餐补助也在同步提升,现在每个学生平均的午餐费用有5块钱,每周有两天可以喝上牛奶,三天能吃到鸡蛋。

这一切的改变,除了持续的营养午餐政策的春风,还与那个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大山深处的校长陈文水息息相关,他多年如一日,在教育部门免费营养午餐政策的扶持下,结合自己的力量,改善着学生的营养餐水平,为山里的孩子们争取更多走出大山的机会。

三年如一日提高学生营养餐食水平

“今天是2021年12月21日,我们给孩子们做了青椒炒肉、白菜豆腐,主食有米饭馒头,准备了水果,那边还有给孩子们热的牛奶......”每天中午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的岭后小学都会有一场这样展示学生们打饭的特殊直播。三年如一日的特殊直播就是要坚持透明化展示学生们的午餐,把政府和爱心人士给学生们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保证每个孩子都吃得饱吃得好。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基层教育事业的重视,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必然也包括营养这条线。

十年前,对于边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吃饱吃好还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难事。毕竟要求那些留守农村的老人,跟上现代营养健康管理的理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2011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项关于中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学生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为农村孩子“保安全、添营养”,2011年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到2021年该计划已经实施了10年,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份。

2021年有近3800万名农村孩子受益于该计划,约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膳食补助标准也从最初的每人每天3元,三年后涨到4元,如今又变成5元,虽然看似只有区区的两块钱,但是在边远农村这足以让孩子们的餐桌上添上几块肉,加上一颗鸡蛋。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午餐使得孩子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从而为山区的儿童更好、更健康的成长注入力量。

2018年,岭后村的校长陈文水注册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他用短视频记录下和学生之间的趣事,直播孩子们吃饭的场景。陈文水的直播也让山外的人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现状,也为孩子们的午餐改善带来了更多可能。

七年为学生给予学校特困儿童希望

生在大山里的人,一辈子总有一个梦想:走出这座山,走到山外面去。陈文水就是从这个岭后村里走出去的,但他为了这里的孩子们义无反顾的回来了……

2014年9月17日,陈文水回到岭后小学的日子,直到7年后,他依然可以脱口而出。

2014年的岭后小学,经历着难以想象地困难状况。在学校不到二百的学生当中,有五六十位存在特殊情况,远超普通学校的比例。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或者根本走不出去的特殊家庭里的孩子。

陈文水有一个本子,上面记着学校里这些特殊孩子的家庭情况。

小腾旺是笔记本上记录着的特殊学生之一。现在,操场上,小腾旺用不太熟练的动作跟着同学们做课间操,用尽全力跟上同学们的步伐,一步不落的跑完一公里的路程……这些放在三年前,是陈文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腾旺患有先天性脑瘫,家里有个弟弟也是这样的情况,起初小腾旺的母亲不打算让他来学校读书了,“念不念也没有多大区别,别再给老师添麻烦了”小腾旺的母亲无奈的说道,但在陈文水一次次的劝说下,小腾旺的妈妈被说服了。在学校的这几年,小腾旺从生活基本无法自理,需要被人扶着才能勉强走路,逐渐可以独立上学、回家,可以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从那个被校长伸出援助之手扶起来的特殊儿童,变成了会拉起校长的手陪他一起走路回家的特殊“朋友”,他迈出的每一小步,都让陈文水的无比的欣慰。

做老师,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陈文水这样想,也一直这样做。

七年来,他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穷尽一切办法想要让学校里的特困儿童、让这些特困儿童的家庭看到希望。从一开始通过寻找爱心组织、加入爱心群等方式给学校里的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儿童等带来爱心援助,到后来通过直播让更多人关注到特困儿童的情况,主动与他们建立爱心援助关系,七年里他从未间断,努力为这些孩子们抓住希望,为他们的成长注入力量。

一生做校长赋能家乡岭后美好未来

大岭后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一条由当地政府修建、2021年竣工的340多米长的穿山隧道就是村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没有经济支柱产业的岭后村,年轻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一半以上都是老人、留守儿童、特殊困难群体。

学习几乎是这些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唯一方法,但是由于村里条件艰苦,距离县城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来到村里的教书的老师很难长久的留下,这无疑又给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增加了一重困难。

“我希望他们能真正走出大山,不用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我得把这些老师留下来。”最开始岭后小学的教学环境极其简陋,教学物资都比较紧缺,更别说保障老师们生活的基础设施了。陈文水向教育局报告学校的现状,教育局也派来调研队了解情况,提供援助,为了让老师们生活的相对舒适,学校陆续为住校老师申请了窗帘、饮水机、空调等等,配齐了生活用品,教育局也拨来了工资补贴、物资补贴来改善老师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渐渐的,有老师愿意留下来了,今年是张函在岭后小学任教的第3年,李雪的第4年,齐朋云的第5年,陈亚娟的第10年……陈亚娟连续两年收到顺平中学的邀请,但她依然选择留在岭后小学。政策的支持,校长的努力,师生间的感情,7年来岭后小学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他们留下来的理由,他们也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迈向更高的学府。

正如陈文水一样,在群山之中,在江流尽头,在城市边缘,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面貌的“敲铃人”们,正努力从孩子的营养健康管理这件小事出发,帮助更多孩子走到大山之外,用健康的体魄和精神面对一切未知。

陈文水相信,自己会陪着岭后小学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外面世界。

你如果愿意走过那条长长的隧道,走进这座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你会看到这样一所学校,它生动活泼、青春洋溢,用一切美好的词来习惯形容它,都不为过。你会看到一位校长,他朴实善良、平易近人,用一切高尚的话歌颂他,都当之无愧,可他仅仅想做大山深处那条联通孩子与山外世界的“隧道”,那座能够呵护孩子们成长的“靠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