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小学的“阅读复兴”

文学阅读回归乡村的距离

周三和十一月,是位于江西宜春温汤镇的社埠村小学孩子最兴奋的日子。每个周三下午,学校会出现各色车辆,宜春学院学生、乐器行老板、绘画机构老师,纷至沓来,给他们开展阅读、书法、绘画、电子琴课程。教室因此变得热闹而生动。到了11月,这所重视课外阅读的乡村学校还会把一年来的阅读积淀做一次总结。在一场小而隆重的文艺汇演中,汇集朗诵、画报制作和舞台剧表演,学生们把读过的《三打白骨精》和《皇帝的新装》变成新的演绎,在家长开放日那天轮番上演。

听起来,一所学校开展阅读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一所师资力量不足的村小来说,做到这样的程度并不容易。从2017年至今,校长邹粲花了几年时间摸索,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授课老师班底。

在试图把文学阅读带回乡村的过程中,邹粲有着各种各样的难题。首先是图书资源的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室充斥了80年代过期教育刊物。其次是乡村教师的快速流动。目前,社埠村小学的十位老师有一半是轮岗老师和代课教师,随时都可能调走。

(社埠村小学目前有十位老师。摄影:陈逸航)

2017年来学校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邹粲做过很多尝试。其中一项重要改变是在中午带学生去读课外书。这项举措开始后,邹粲发现学生的成绩提升了,也不疯跑了。但许多有想法的计划因为师资不足无法延续下去。

除此之外,邹粲还要对抗外界的“诱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互联网的影响。邹粲说自己也玩过短视频,翻了一下,一个半小时忽然就不见了,弄得她再也不敢轻易打开APP。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邹粲从小就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邹粲的父亲是恢复高考恢复后,当地第一个“状元”,因此家人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面对手机游戏和短视频,她希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更有价值的人生体味。

在学校里,她会时常“敲打”。在她制定的阅读制度里,不仅学生,校长和老师也有读书要求。一些老师偷懒,她会故意在聊天时问最近都读了些什么书,书里都写了些什么。这里一直是轮岗教师比较“怕”来的学校。“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比较严,但来了之后,其实很多老师都不愿走了。”

阅读转变了这所学校的风气,见到老师,这里的孩子们会主动问好。邹粲认为纪律和成绩的提升与几年前的课外阅读实验有关系。而在开始为孩子们开设兴趣课起,如何找人填补师资空白,就成了这位乡村校长的难题。为了保证正常开课,只要听说其他学校请了老师,邹粲都会想办法联系一下。

在这些年开课的过程中,校长学会了和各种社会资源打交道。现在来学校无偿上课的老师,大多来自邹粲朋友的介绍,以及朋友的朋友介绍。退休老教师、培训机构、研学机构、公益机构,邹粲都会努力维系关系。

虽然时常借助外界力量,但邹粲有一套自己的准则,“走过场”的不行,“不自尊”的不行,“没意义”的也不行。四五年前,温汤镇开始打造商业街,一些企业和个人找到邹粲,希望给学校捐助一些书包和衣服。但这些提议大部分都被邹粲拒绝了。因为邹粲曾见过一些家长因为爱心捐助而开始“索要”。作为校长,谨慎和保护贯穿始终。

邹粲希望介入学校的公益是一种长久的、精神层面的帮助。2021年岁末,一个由南方周末联合拼多多发起、当代公益提供战略公益支持的“为你读书”公益捐赠行动联系到了这位特别的校长,向学校捐赠了4000余册课外书籍以及教辅书籍、书架、书桌配套设施。

(收到捐赠的4000册书籍后,为了让同学们借阅更加方便有序,社埠村小学的老师们为每一本书贴上编码。摄影:陈逸航)

和普通的捐赠不同,两者在互相的沟通中,学校主动开出了一份采购书单,囊括了从低年级绘本到高年级文学名著。这份书单来自学校的教导主任,在平日里,这位自己也读绘本的乡村老师会悉心收藏各种书单上推荐的读物。

2021年12月底,4000多册图书终于运到了学校,学校老师连夜给每一本书贴上标签,陈旧的图书室焕然一新,而让邹粲和学校的老师更期待的是,除了图书资源的补充,还有一群作家和“为你读书”公益行动一起走进社埠村小学。

从前的冬天,温汤镇总会吸引许多人前来温泉疗养,而这个冬天,一群作家的到来似乎让文学阅读离乡村儿童的距离更近了一点。

(图书室焕然一新,吸引了孩子们前来阅读。摄影:陈逸航)

书写的人与阅读的人

儿童文学作家喻虹来自宜春本地,和校长邹粲一样,儿时的家庭阅读氛围对自己的影响是深刻的。“我小时候也生长在农村,幸运的是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学识的教师。他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家里总是会备一些课外书籍,也引领我走上了阅读与写作的道路。”

在成为儿童作家之后,喻虹的眼光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土地,她并不用方言写作,但书写内容总是和宜春的乡土保持关联。在一次校长培训时,邹粲曾经与其他校长交流,她很羡慕湖南那边的校长能在挖掘出许多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甚至能把一些非遗传人请去给孩子们上课。回到温汤镇,邹粲上村里转了一圈,她找到退休的老教师和村里的老人打听,但最后一无所获。

而在喻虹的书写里,温汤镇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小说《古井》中,喻虹描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小说背景就设置江南小镇温汤街。温泉、古井、生活在其中的少年和老人,都是当地的孩子所熟悉的事物。在学者张柠看来,书本的内外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阅读的意义在于把个人的感受和生命体验倾注进去,从而抵达文学的核心,拓宽真实的生活。

(宜春当地作家喻虹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摄影:陈逸航)

在严肃书写的另一面,喻虹也有自己的烦恼。她的作品产量并不高,追求创作的纯粹性给她带来了许多约束,比如她不想为了销量写系列型的儿童故事,虽然从市场角度看,那会带来更好收益。为此她坦言自己的作品远远达不到畅销童书流传的广度,同时她还要面对互联网内容的挤压,能做的唯有坚持个人写作的立场。

阅读专家马玲同样提到了儿童文学“迎合”的问题。长久以来,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儿童寻找经典文本。她还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国外的经典儿童绘本时,那种一下“被击中”的感觉。马玲认为,所谓经典文本不会迎合人的需求,甚至不会提供一种安慰,而是关注真正的生命价值。

在社埠村小学,两位作家老师分别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阅读课。乡村老师们带着笔记本,坐在教室后面听。马玲为孩子们挑选了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的故事:一只不太会飞的小翼龙,遇到要抓自己的霸王龙,却发现对方跌下了悬崖。究竟是选择母亲嘱咐自己的善良,还是选择父亲告诫自己的强壮?

按照传统课堂的讲授方法,老师通常会提炼出一个中心结论,但马玲有自己的方式。在阅读中,她不断把故事选择权交给学生。是选择善良,还是选择强壮?是选择拯救,还是选择理性?这不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孩子所作出的思考,不断逼近着内心。

在故事尾声,马玲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善良的小翼龙选择了拯救霸王龙,这几乎也是所有孩子的选择,而霸王龙被治愈后,又不得不面对彼此的离别。下课时,她给学生们留下问题,霸王龙和小翼龙会不会再相见。孩子们可以随意续写故事,在各种各样的想象中,充满了爱的相遇和别离的感怀。

(阅读专家马玲声情并茂地带领同学们阅读绘本《我是霸王龙》。摄影:陈逸航)

这是一次意犹未尽的阅读,它没有回避丛林法则的严酷,却保留了爱的主题。在课程的中段,社埠村小学羞涩的女孩举起了手,在充满引导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想进入到故事里。即便是低年级的孩子也能领略到深度阅读带来的乐趣。

马玲相信人总是需要故事的,不论是泛滥的短视频还是网剧,本质上人们都在寻找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故事。最近在一次藏区阅读课上,一个正面临是否继续上学的牧民男孩,因为听了马玲所讲的故事,突然有了自己的判断。在马玲看来,这正是阅读的价值。阅读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童年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生的思维方式,这正是阅读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种合力正在形成

学校终于有了图书室,这是邹粲和像“为你读书”这样的公益项目共同带来的变化。邹粲带着作家们去村里家访了几个学生。在走访中发现,乡村似乎并不缺乏对阅读的理解与热情。

9岁的小宜洲是社埠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经常说起读书的重要性。因为疫情期间摔伤了腰,爸爸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但家里仍然能看到不少给孩子买的课外书。

除了课外阅读,社埠村小学也是温汤镇第一个把学生带出去游学的学校。从温汤镇周边开始摸索,再到宜春市参观四馆一社,甚至师生们一同去到邻近的高安游学。邹粲和老师们顶着各种压力,却收获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社埠村小学的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课。摄影:陈逸航)

在2021年《十三邀》的访谈中,著名学者钱理群讲述了自己在贵州山区做乡村老师的经历。一群老师和一群学生组成了一个“民间知识村落”,随便推开一扇教室的门,里面总是在热情谈论着各种经典文学作品和深刻的人生问题。

节目在播出后引发了热议,这正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乡村教育图景。退休后,钱理群依然保持着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他不止一次呼吁“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读书”。钱理群先生认为,这些年教育问题被越说越复杂,现在应当返璞归真,最实际的工作在于重建“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环境。

文学阅读回归乡村的距离究竟有多远?韩愈、陶潜、宋应星,南方周末记者刘悠翔在课堂上为学生们细数宜春历史上出过的文化名人。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刘悠翔觉得乡土文化正等待被激活。两三年前,刘悠翔在采访文博系统时,招人还是一件难事,如今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好地解决了。当公众对一个领域投入关注后,刘悠翔认为未来的乡村儿童阅读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

(南方周末记者刘悠翔在课堂上细数宜春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摄影:陈逸航)

事实上,从校长到老师,从政府到民间力量,近年来一股合力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由政府、企业和爱心人士所开展的公益行动正持续推进着乡村地区的阅读基础设施。例如拼多多“为你读书”的公益捐赠行动,更在物质捐助之外,邀请作家、学者走进新疆、甘肃、青海、云南等中国最偏远的乡村学校,开设专业文学课堂,把乡村阅读从“有书读”进一步提高到“读好书”乃至“尝试创作”的层面。

青年科幻作家段子期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介绍了刘慈欣的一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解读一本和乡村和科幻有关的小说。她觉得如今中小学阶段对科幻文学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不论是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还是类似《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内核都包含了幻想,好奇心与想象力会是眼前这群孩子未来开始创作的重要基础。

(青年科幻作家段子期在授课中讲述想像力的重要性。摄影:陈逸航)

学校里,一些孩子正在尝试描述家乡。社埠村小学的校园里有一棵生长了近六百年的樟树。一个孩子仔细地观察到,“它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最好的角度是站在宿舍里看。这棵树很大,八个同学也围不起来,我们在树下躲雨,我们也在树下乘凉,我爱我们的樟树,我更爱我们的学校。”

11月,在温汤镇上打工的家长们会齐聚学校。在开放日活动,除了考试成绩,他们还会看到自己的孩子们读了些什么新书,有了些什么新想法。在社埠村小学,我们看到一些老师在改变课堂,校长在改变学校,社会力量在改善乡村儿童的阅读情况,合力之下,文学阅读回归乡村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些。

(社埠村小学学生正在530年树龄的香樟树下奔跑。摄影:陈逸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