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观察2021:没能让所有人满意,大体符合人们期待丨议教

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也显示:2021年工学和理学专业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起薪,都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门类。

北大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21年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升入国内本科就读的比例,已达到19.2%(2019年还是15%)。

我在参加博士生培养环节答辩的间隙,向一位同事请教:作为一个教育财政学者,您认为中国教育的哪一个学段是教育投入的“短板”?她的回复是:我认为是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1年12月31日,广西柳州,融安县某幼儿园。 (视觉中国/图)

不久前,我的同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领衔的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团队,发布了一些基于2021年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的研究成果,引起很大关注和反响。我本人多年观察和在教育咨询实践中也发现,我国居民对于教育,最关注的其实还是接受教育后的“出路”,主要就是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排第一位的也都是就业。

那么,过去的2021年,在我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们,“出路”究竟是怎样的呢?

大学毕业“找不找得到工作”?

首先,可能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大学毕业“找不找得到工作”?北大调查结果中14%的毕业生“待就业”,是不是“毕业即失业”?

实际上,本次调查(2021)统计的“初次就业率”是76.5%。在剩余23.5%的未就业毕业生中:“待就业”的比例是14.0%,“不就业拟升学”(比如不找工作专注考研)的比例是5.3%;其他暂不就业的比例是2.6%;另外还有个“其他”不就业,比例是1.5%。后面三种情况,属于“非就业人口”,因为他们基本就没有找工作、不想找工作。而“待就业”毕业生是想找工作并找过工作的,然而调查发现他们当中有85.6%获得过工作机会,很多还不止一个,真正想找工作、找过工作,但没有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比例只有2.2%,也就是接近50人当中才有一个。

当然,76.5%的“就业率”也包含几种情况:签订三方协议就业(32.1%)、国内升学(29.3%)、出国出境(3.7%),以及我们说的“灵活就业”,包括“自由职业”(4.5%)、“自主创业”(2.4%),和“其他灵活就业”(4.5%)。那么,后3种是不是一些人说的“被就业”?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们的研究发现,灵活就业,或者叫“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就业”,是客观存在的就业形式。这一结果不但符合实际,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还可以说代表一种“趋势”。国际劳工组织2015年的统计结果是全世界范围内,16-24岁就业人口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3.3%)在从事传统模式工作(全时有薪),新兴经济体更低(17%)。在我国,青年人口非正规就业的比例低,我认为首先是得益于产业优势(实业发达),其次是一直在扩张的高等教育巨大的“蓄水池”作用。

2021年12月24日,海口,一场2022届高校毕业生留琼就业专场招聘会。 (视觉中国/图)

大学毕业生薪水如何?

根据我们的调查,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每月7025元。注意这是所有毕业生的平均数,其中博士平均是近15000元,高职高专平均是3910元。毕业生起薪的“中位数”是6000元,就是说你如果拿到了每月6000元的收入,就超过了一半的毕业生;起薪的“众数”是5000元,就是毕业生起薪最集中在5000元这个档。

高不高?或者,低不低?

我们再看两组数据。一个是毕业生求职时的“期望起薪”,平均值是7070元,中位数也是6000元;另一个是“就业满意度”,全体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78.1%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满意”,选择“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计只有1.7%。

这就是我眼中,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侧面:它肯定没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是它大体上符合人们的期待。

——即使是接受专科层次教育,毕业能拿到三四千、四五千的月收入(高职高专毕业生起薪的标准差是1800多元,收入不是正态分布,有大约70%专科毕业生的起薪集中在3000-5000这个区间,中位数是3500),肯定不算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能养活自己;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意义就不一样:家里有这样一个劳动力,可能使这个家庭,至少能让这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