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教子的” ——《斯文江南》里的家风学风

鲍国安特别推崇《训蒙大意》,认为这是王阳明写给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篇极有预见性的文章:“跟现在咱们提‘双减’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李若彤(左)在《斯文江南》中演读唐寅《桃花庵歌》,这首诗曾被曹雪芹致敬,创作了《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吟》。图为节目中唐寅与林黛玉隔空对诗的虚拟情景。 (节目组供图/图)

焦虑的鸡娃家长遍寻“育儿宝典”,其实,先贤早已给出良方。但先贤们并不提倡“鸡娃”,他们在家书、家规、家训里的方法论,可以说是一部“古代反鸡娃宝典”。

譬如学者于丹在东方卫视文化节目《斯文江南》里“围读”的北宋范仲淹家训,延伸到古人教子“七不责”。所谓“七不责”,就是无论孩子犯多大错误,有七种情况不能责怪他:

“饮食不责”,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否则他会夜不成寐,或是噩梦连连;“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要给孩子以尊严;“欢庆不责”,如果孩子高兴时忽然被责备,经脉会立马憋住,这对身体伤害很大;“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就不要责备他了;“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就不要责备他了;“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世人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少有人注意,范仲淹的家教也非常成功,他几个儿子的官声都很好,次子范纯仁还成了一代名相。

在《斯文江南》中,老戏骨李光复演读了范仲淹的家书《告诸子及弟侄》,文中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他写道:“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躺平”。通篇家书,不断告诫后辈,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

《斯文江南》是东方卫视2022年1月6日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第一季共十期,每期邀请多位文化界嘉宾,孙俪、陆毅、李若彤等明星,于丹、止庵、黄晓丹等学者,带领观众探寻绍兴、苏州、上海、宣城、杭州五大江南名城里的大家,每个城市“再现”四位与当地有关的“文化英雄”,演读他们的经典名篇,是一场对江南文化的再发现之旅。

节目组将主场景设定为江南园林,演读置景却是根据不同的演读文本进行变化。《绍兴风骨》李泽锋演读王羲之《笔势论》,视觉上就用多层帷幔去呈现《兰亭集序》的层次感,把书法之乡绍兴、书圣王羲之的凝练意向告诉观众。在上海站,陆毅演读巴金作品《呈现给一个人》,节目组搭建了一截轮船,配合了话剧剧场的灯光设计和烟饼效果,让观众沉浸到巴金对兄长浓浓的思念中。

“轮船,江上薄雾,送别,思亲。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南。”执行制片人汪甜盈表示,“演读场景的多变性,提炼的是种种意象化的江南——不同的江南。”

在一档文化节目里“植入”教育观,对《斯文江南》总策划向阳来说,是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我们惊讶于这些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关于教育的想法,跟当今的教育观念有天然的契合,就是把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动物来进行自我养护,自我成长。”

《斯文江南》创意的源头,是节目组在故宫里拍摄濮存昕读《兰亭集序》。在听濮存昕读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篇谈生死的大文章,而不仅仅是一篇郊游的小品文。濮存昕读的方式也很有趣,他一边阅读,一边领悟,一边做出自己的表达,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