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崛起之谜

爱尔眼科不仅能通过产业并购基金撬动巨额并购资金,预先将收购标的纳入囊中进行孵化,还能以双方的品牌授权关系将所有风险和责任阻隔在外。

并购基金和“合伙人计划”相互配套,前者新设或收购医院,后者帮助医院快速搭建管理团队。这一“合伙人计划”不仅实现了与医生的利益捆绑,还吸纳了资金。

直到2019年,当地医保监管部门对安康爱尔检查并作出处罚通知时,柳飞才知道车接车送、诱导患者入院的行为有问题。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发自:长沙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位于湖南长沙的新爱尔眼科总部大厦。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图)

“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打开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015.SZ)(下简称“爱尔眼科”)官方网站,这句话赫然显示在页面最中间的位置,被该公司视为“初心和使命”。

爱尔眼科是一家专业眼科连锁机构,主要从事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

自2009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后,爱尔眼科成为第一家登陆A股的眼科医疗机构,有“眼茅”之称。创始人陈邦也多次凭借爱尔眼科荣登湖南首富。

在陈邦的老家长沙,这家医院已然成为人们治疗眼病的首选。不少当地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比于湘雅、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大型公立三甲医院,爱尔眼科医院服务好,排队少。“广告做得多,名气大,眼睛出问题马上就想到它。”

不过,因一场医疗纠纷,这家眼科巨头持续陷入舆论风暴。2020年最后一天,抗疫医生艾芬自述在爱尔眼科遭遇医疗事故,自此拉开了她和爱尔眼科的“战争”。与此同时,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过去二十多年中,爱尔眼科从长沙出发,逐渐覆盖全国,以超强的融资能力和扩张速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白马股”。在这样的崛起模式中,是否暗藏着日后引发舆论风暴的隐患?

近一年来,爱尔眼科市值较高点缩水近一半,股价下跌超过49%。

2022年2月19日,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在一家酒吧举行线下活动。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图)

民营眼科医院第一股

在长沙市芙蓉中路贺龙体育场旁的新世纪大厦,爱尔眼科租了几层作为集团总部和多家下属公司的办公地址。一楼墙面随意张贴着招租广告,内部装修也稍显陈旧。

沿着芙蓉中路南行不到5公里,会先后经过长沙爱尔和耗资11.8亿、正在装修的新爱尔眼科总部大厦。创始人陈邦就在离这不远的南门口长大。

在过去接受媒体访问中,陈邦曾多次讲述自己“误打误撞”进入眼科行业的故事。

1997年,陈邦以首付3万元分期付款的形式,从国外购买眼科医疗设备并引进技术,与长沙市第三医院合作,利用其场地和医生做眼科手术,成立白内障治疗中心。

2000年,国家开始对公立医院“院中院”大力整治。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改革得到推动,社会资本被允许开办营利性医院。陈邦便从公立医院退出来,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医院——长沙钢厂职工医院,作为爱尔眼科的首家医院。

陈邦对于资本市场颇有远见。按照他的说法,爱尔眼科在初期就几乎创造性地用尽了承兑汇票、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各种融资手段。成立两年后,陈邦便已经开始思考上市问题。

2006年11月10日,国际金融公司(IFC)在中国境内第二次发行“熊猫债券”,即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此次IFC发债融得的8.7亿元资金将用于向国内四家公司提供融资,其中6400万人民币作为贷款被提供给了爱尔眼科。

在爱尔眼科出现之前,国有医院系统中从不曾出现连锁医院,加上经营状况优良,爱尔眼科在各类准备上市的公司中引人注目。

根据爱尔眼科上市招股书,该公司当时已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了19家连锁眼科医院,2008年门诊量累计达63.11万人次,手术量为6.64万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

准分子和白内障手术是爱尔眼科的主要业务。准分子手术为应用准分子激光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来矫治屈光不正的手术,可以矫治近视、远视和散光。

爱尔眼科招股书显示,上市前三年,这两个项目的收入之和占爱尔眼科医疗服务总收入均超过65%。2009年1-6月,在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3.15%的医疗服务中,准分子手术占比41.41%、毛利率69.88%,白内障手术占比26.27%、毛利率为52.14%。此时还是非医疗服务的配镜收入占总营收15.33%。

2009年10月3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