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患癌的六小时后,她决定为自己寻生门

(视觉中国 / 图)

(视觉中国/图)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病人时常是被动接受“治愈、帮助、安慰”者,无论是面对自己的治疗、生活甚至是情绪。

但是在程帆(化名)的抗癌道路上,“被”字很少出现。她接受了很多帮助,却更像是在借力。她从医生那儿,从生活中,甚至从疾病里获取力量,而后开启对自我的拯救。

对命运的追问

2018年对程帆来说是永远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她刚好40岁。古人说四十而不惑,程帆原本也该如此。

可是命运却在这一年给她设下了一道巨大的难题。一直身体情况良好的她突然被确诊罹患癌症。

最初的异常发生在2018年3月,突如其来的右肋剧烈疼痛让她无法正常地平躺休息。但她当时完全没有往病变性的情况去想,只当是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肋间神经疼痛一类的小毛病。去到医院初步检查出确实有脊椎变形,她做了一个月的理疗,疼痛感却丝毫没有减轻。

恰逢单位组织体检,程帆便借此机会做了一个B超。这一查才发现大问题——她的肝脏处有疑似肿瘤。很快,病理报告出来了,是恶性,已经出现了胸壁和肝脏两处转移。之前一个多月的肋间疼痛,正是那处胸壁转移的病灶在作祟。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已如晴天霹雳。而对程帆来说,更大的噩耗还在后面。

医生告诉她,她的癌症是胆管原发,“治或不治,都是剩三个月。”

“怎么可能?我的身体状况这么好,怎么可能只剩三个月?”

听到医生如“判决书”一般的诊断,这样的疑问一直在程帆的脑中盘旋。比起报告上冰冷的文字,她更相信自己对身体的感知和判断。一种对自我生命力的强烈直觉,像火一样在她心中燃起来,扑不灭。

那一天,她有过恐惧,也有过伤心和消沉,但这些都只持续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便全部都化为了不甘和不服。她以惊人的意志迅速理清思路、思考对策,甚至比得知了自己病情的姐姐更快地振作了起来。她坚定地告诉姐姐:“我一定不会放弃我自己的。”

程帆曾经留学日本,当时在一家日资企业就职。在拿到病理报告的当天下午,她便与自己的领导和曾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朋友做了沟通,求助他们帮忙联系当地医院。

当她飞往日本做第二次检查时,离她首次确诊仅过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在生门几乎要被关上的时候,程帆用尽全力为自己推开了一道门缝。而这门后,竟真的藏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新的报告显示,程帆的癌症并非胆管原发,而是肺部原发,并且有进行治疗的机会。推翻误诊,找到生机,程帆的执着坚持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了第一线希望。

波折与信任

程帆很清楚,找到了希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在国内,她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唐山中心医院肿瘤内科胡国志主任治疗,也往返了日本几次和日本的主治医生交流自己的病情。由于对之前的误诊还心有余悸,程帆更希望抓住每一次跟医生沟通的机会。交流之外,程帆还会自己查阅文献,主动了解最新的治疗理念。

(新华社 / 图)

(新华社/图)

然而,高度积极的程帆也做过一次让自己陷入险境的决定。

回到国内后的一段时间,胡国志主任发现程帆的肝部病灶出现了恶化,当下建议她开始采用化疗。一听见“化疗”两个字,程帆立刻联想到了大把大把地脱发、迅速地消瘦与憔悴……想到这些,她退缩了。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岔路口,本心和医嘱产生拉锯,程帆咬咬牙,决定继续“跟着感觉走”。

这一走,却走进了死胡同。程帆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一场感冒便直接引爆了她体内潜伏的“炸弹”。她出现了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的症状,病情一度十分危急。所幸发生紧急情况的当晚,程帆的家人及时发现异常并立刻将她送往了医院,而胡主任也当机立断采取了紧急措施,高效精准的抢救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程帆回想之前医生的嘱咐:肝部病灶的进展证明需要采取新的治疗手段。虽然很多人认为化疗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避而远之。但其实,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有其特性,需要结合患者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医生的建议听起来可能是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背后往往是对患者长期观察与综合评估的结果。

经此一劫,程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医嘱的分量。未听劝告的遗憾和“被救活”的感激在程帆的心中交织,最终转变成了对医生的空前信任以及迅速对后续治疗做出决断的勇气。当胡主任再次和程帆交谈下一步的治疗时,主任建议她采用一种创新的包含化疗在内的联合治疗新方案,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联合治疗很快开始,在化疗期间,程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之前担心过的不良反应:脱发、食欲不振等等,“化疗常规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全都在我身上出现了”。但这一次,她再也没有退缩和怀疑,对医生的高度信任和对病情的理性判断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她始终记得在那次急救之后胡主任告诉她的话:“这是你现在唯一的选择。”

几个月后,程帆的状况稳定了下来,不良的症状逐渐消失。之后程帆前往日本,拜访之前的主治医生进行病历留底。医生在了解了她前几个月的治疗经历之后告诉她:“你知道吗,中国的医生给你采用了近乎完美的治疗方案。”

这句感叹既是对程帆病情好转的鼓励,亦是对她现阶段治疗方案的认可。异国之间的癌症治疗共识,在这一刻突然以程帆作为纽带链接了起来。

向阳生长

程帆的微信名字是“向阳花”。像她本人的性格一样,面向希望,充满生命力。

(新华社 / 图)

(新华社/图)

“病魔虽然侵蚀了我们的身体,但是精神不能被击垮。”从确诊的那一刻起,程帆几乎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负面情绪带来的内耗中。在遭遇误诊的时候,她选择自己想对策、谋出路。多年的治疗历程中,她一直坚持由自己和主治医生沟通,没有让任何家人代劳。她坚信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去感知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地与医生沟通,才能让医生有更准确地诊断、让治疗方案更高效地推进。

在程帆的心里,自己后来之所以能够坚定地选择创新的治疗方式,除了依从医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她发现当今的癌症治疗理念已不再是只追求“一扫而空”,而是会结合患者的情况采取更为综合、更重视个体差异的治疗方式。这样的理念与程帆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她把医生的帮助视为一股能扶她站起来的强大外力,而真正能让她向前的力量,来自她自身的体魄和信念。她更希望通过武装自己来对抗疾病。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情,她始终保持着清醒和乐观:“癌症都没有把我一棒子打死,我为什么一定要将它赶尽杀绝呢?”她早已做好了长期治疗、跟癌症打“持久战”的准备。

前些日子,程帆在复诊的时候碰见一位患胰腺癌的阿姨。攀谈间阿姨说道:“你看我这个情况,现在已经没什么更好的治疗手段,我真的想放弃了。”程帆将自己的故事细细地告诉她:曾经自己也被宣判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可是现在她已经好好地度过了三年。她给阿姨打了个比方:只要自己不放弃,这种心理暗示就会让身体的各个器官也不放弃……

那场聊天的最后,阿姨告诉她:“跟你聊一会儿,我心情好多了。”而转身进了诊室的程帆笑着问主治医生:“医院缺不缺志愿者?我想来给癌症患者做心理疏导。”

如今,程帆早已经回到了工作的岗位上。她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动力,她想多赚些钱,希望随时都有能力应对生活上、身体上的变化。她在家里养了几只猫,闲暇时逗逗宠物、出去旅游,过着癌症患者都非常渴望的“正常人的生活”。

其实在程帆的眼里,即便是在治疗的几年间,她也一直都是一个“正常人”。她从未把自己看作特殊人群,也从来没有与社会脱节。治疗期间,她甚至在状态好的时候还主动回到了公司工作,一些不知情的同事甚至没有看出任何异样。

在不惑之年,面对这道命运给她设下的难解之题,她将主动权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她没有让生命徒留解题这项单一的任务。在抗癌的路上,她从来没有丢掉自己,而是直面困难,为自己创造可能,甚至在这条道路上开启了更多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在被问到最想跟其他像她一样遭遇癌症的病友说些什么的时候,程帆重复了两遍“不要放弃”,“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更要相信自己”。

*文中程帆为化名。

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01-2024-CN-LAM-00269

*本文由默沙东提供支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