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谈政治

讨论细节问题,并不犯忌,教师甚至可以全盘引用《人民日报》的资料。而且全部讨论可以放在研究儒家理想社会的框架里。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课堂上,没有政治批判对象也没有政治效忠对象,只有学术研究对象。如果学生学会了学术性的分析方法,见到大名词,就钻到下面去分析这一概念在具体时空的具体细节,你不用向他们灌输也不必担忧他们被人灌输,放心让学生自己折腾好了。

拙文《学术与灌输》(见2008年12月25日“自由谈”)见报后,收到一些读者意见,主要说学术与政治难以分隔,在中国尤其如此。其实,拙文并没有说学术与政治无关,课堂上甚至会有非谈政治不可的时候。但是,即使必须谈政治,最好也能化为学术来谈,而不是把现实政治直接搬进课堂。

所谓政治的学术化,简单地讲,就是从历史、文化比较等多种角度审视某一政治现象,揭示该现象的内在复杂性。

举个“学术化”的具体例子,《礼记》“礼运”篇的“大同”章。这是儒家理想社会的经典描述,读文史哲的都可能学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