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 | 勇敢的中国青年

哪怕只有1%的成功几率,都要用100%的努力去完成。有这样一群中国青年,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守护点滴微光,只为抵达心中的梦想。他们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与执着,更有“凌寒独自开”的傲然盛放。

坚韧,是他们共同的青春底色。无论是披荆斩棘的奋勇前行,或是默默无闻的踽踽独行,在每一份坚持背后,都闪耀着青年的朝气与光芒,也凝聚着青春的勇气与梦想。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1.风子(艺术电影民间放映人):为艺术电影+1场排片

艺术电影排片困境久遭诟病,哪怕有国际奖项与高口碑加持,也常常只有少量排片。很多时候,一部佳作在一个城市都难寻一场黄金场次。而风子在做的,就是在杭州每周至少组织一场艺术电影专场观影。他聚拢同好,为好电影找到对的观众,邀请嘉宾映后交流。这样的迷影沙龙已持续5年。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联合影院发起“小众佳作「黄金场打捞」计划”,片单多为“0场次”,有些甚至没有拷贝,他按影迷需求,每周捞一场,实现小众佳作的长线放映。他说艺术电影,包括纪录片,常常“一周游”就没排片了。打捞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一种态度,首先要让大家看到。

这些年,风子也参与了诸多影展,他既是活动发起人、现场派票员、映后主持人,也成为“野生”策展人。作为媒体支持与信息分享源,他主理的微信公众号“圈有没艺文”(倒过来是“文艺没有圈”),已成为当地艺术电影爱好者迷影生活的一部分。

2.顾亦鸣(中国版画艺术家):承载传统,圆融创新,水印版画的当代表达

顾亦鸣与版画的缘分最初始于读美院附中时老师对自己作品“特别有版画感觉”的评价。大学本科真正接触这一画种后,顾亦鸣发现,版画创作需要的工序性及条理性和自己安静的性格刚好契合。在创作中,她享受这样的状态,这使得她自此将版画作为个人专业创作的领域。

其作品深入融会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现代城市精神和传统人文情怀,并将这种思考隐喻在画面的形象中,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最初,顾亦鸣专注于黑白油印木刻版画和丝网版画创作。自2015年,顾亦鸣领衔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传统版画工作室,一直倾注心力探索水印版画创作领域中优秀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语言相融合的关系问题,思索传统技艺如何作用于当代版画艺术创作语境,让水印版画创作展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3.纪馥君(公共装置艺术家):用自然装点生活,让美育如影随形

回望纪馥君的成长之路,从普通花艺馆到大型艺术馆,她用坚韧与勇气,颠覆人们对90后女孩的印象。留法艺术学习后,2018年纪馥君回国,决心打造一个具备国际美学视觉的中国品牌,“在苒”由此诞生。

除获得国家高级花艺师、DFA专科花艺师等成就,2019年纪馥君设计的广州首个集花艺艺术、摩洛哥岩洞风情、现代艺术展览空间于一体的概念花艺馆上线。同时,她也在法圣埃蒂安双年展中获得2019年爱马仕HERMES专项奖橱窗设计金奖。丰富的经历与大众认可,让纪馥君更加坚信自己的艺术理念。

2021年,纪馥君在广州塔下创立竹艺艺术馆。竹艺艺术馆将结合国际新兴艺术创作理念与中华传统竹编手工艺,创造以竹子为主材的全新艺术形态。她专心研究国内竹艺艺术大师的产学研资源,聚焦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创新,通过周边文创形式,以新兴美学助力竹艺村产业发展。她倡导当代生活美学的朴实与天然价值观,力图从自然汲取灵感,创新诠释当代生活。

4.亓昊楠(国家非遗古钟表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十七年修复古钟表百余件,全身心专注一件事

自从成为故宫钟表修复师以来,亓昊楠便始终坚守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这一干就是十数年。这些年里,他从最初的不能接触文物、只能用非文物的钟表做练习,到如今单独修复文物钟表、听到天籁般悦耳的钟声响起。这个过程虽繁琐、乏味,但为了这项手艺不失传,亓昊楠从未放弃过。

一道宫墙,两重世界。作为古钟表修复国家级非遗第四代传承人,亓昊楠的工作不仅是保护这些文物,也是把那个时代的高科技如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赋予文物新的生命,通过精湛的手艺抵御岁月的消磨,让文物代代相传。

5.谢登辉(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专家):常常精进医术,念念不忘关怀

入行之初,谢登辉是一名急诊创伤外科医生。精进医术十余年至今,他已成为大学骨科教授、运动医学专家,为无数患者看病问诊。源于对生命的责任与敬重,他常感自身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深造,以拓宽医学知识储备的高度和广度。他关注不同治疗方式的短期效果,更看重日后的长期影响,用心为他们思考未来。

谢登辉深深记得,自己手术医治过才10个月大的孩子,为他矫正了严重的脊柱畸形。“严重的脊柱畸形会影响心肺发育,危害肺活量甚至压迫心脏,直接威胁生命,小时候不做手术即使长大了也很难正常生活。”谢登辉不会忘记,从医以来时间最长的一台骨科复杂手术用时22个小时。

“从前的我喜欢挑战高精尖的手术技术,后来发现技术虽然值得推崇,但有很多医学问题单纯靠技术是无法解决的。” 如今的他已是广东省杰出青年,仍不时出现在各种医学科普的场景中,将骨健康与保护关节、预防运动损伤的复杂知识化作易懂的常识传递给公众,也通过免费的社会公益途径帮助更多人与健康靠得更近。

6.杨隆梅(道明竹编传承人):竹韵经纬间,编织匠心传承

生于竹编世家的杨隆梅是位90后,她曾返乡创业,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为家乡特色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的她,最初却对这个家族事业并不感兴趣。但竹编手艺和文化的逐渐式微,让她感受到强烈的紧迫感,“就好像命运一次次把我推向道明竹编,让我有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2011年,杨隆梅放弃民航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下定决心要为竹编产业带来变革,她把竹编与家具、建筑、室内设计相融合,发展环保又风雅的定制产品。2014年,道明竹编“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成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了现代创新型企业。不但带动当地近三千余百姓参与,还让道明竹编这门中国传统技艺扬名国际市场,在任重而道远的非遗传承路上焕发新生。

7.周冠丞(博山雨点釉第四代传承人):将非遗融进生活,让“雨点”如星光闪耀

在中国众多陶瓷技艺中,有一门犹如银色星点效果的“博山雨点釉”陶瓷釉面制作技艺,曾于20163月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90后周冠丞便是“博山雨点釉”传承人当中的中流砥柱。

出生在陶瓷世家的周冠丞,大学毕业后在景德镇学习一年才返回故乡,跟随父亲周祖毅的步伐,开始了雨点釉的研发与制作。历经周家三代传承,如今雨点釉的烧制技艺更上一层、愈加成熟。从调釉施釉到控温烧制,雨点釉的学习和制作过程无疑是枯燥的。但对周冠丞来说,雨点釉不仅是传承,也是自己想要延续一生的热爱。

8.张馨丹(中兴研发工程师,潜心钻研的技术佼佼者):解决技术难题,需要不停“升级打怪”

从学生时代就热衷于解课外书上的数学难题获得快感的张馨丹,2018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兴通讯,进入一个需要不断“升级打怪”解决技术难题的全新领域,四川妹子骨子里的坚韧,成为她面对难题时的大声回答。

面对技术难题,从“不怕辣”的张馨丹,潜心于高速串行技术的预研工作,在高速团队中,负责112G关键技术指标攻关,有效保障了铜互连方案落地;同时,支撑系统某核心部件自主研发,拥有自主产权,解决了公司供应卡脖子的问题。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