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语言”为何难以讨好年轻人?

当某些正统新媒体平台为了表现“亲和力”也东施效颦地模仿自媒体管年轻人叫“宝宝们”“同学们”的时候,所引起的尴尬绝不亚于五十多岁的金龟子管二十多岁的青年叫“小朋友们”。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年轻人在网络中倾向于使用简单化、泛娱乐化的语言,并不代表他们与现实全然脱节或没有思考。图为2021年9月10日,在北京一家网吧玩电脑游戏的年轻人。 (人民视觉/图)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同比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9-49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作为“广义年轻人”仍然牢牢占据网民群体的主流。而大多数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和互联网媒体人也处于这个年龄段之中。这个由“广义年轻人”控制的铁三角控制着网络世界的舆论动向、时尚风向和话语走向。

那么,年轻人的网络语言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低幼化。表现为成人模仿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自称“本宝宝”“孩纸”,以“小哥哥”“小姐姐”称呼他人,聊天中大量使用儿童化风格表情包的成年网民比比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现实生活中充满压力和焦虑的年轻人通过在网络上模仿儿童的语言特点,将自己“伪装”成无忧无虑的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