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为了避免暴力

老百姓自己在淡化政治色彩,自己强调自己没有组织性,在寻找非暴力的方式,寻找和平表达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李小鸣 邓科 郭力

■有人说2008年是群体性事件最激烈的一年,这个我还在思考,倒未必是,我还不接受这样的说法。前几年也许比去年更厉害,只是没有报道出来而已。

■中西部小县城里升学、就业机会少,四处游荡的年轻人多,无事尚且易生非,更何况一有“风吹草动”,年轻人那就更易呼啸成众,肆意而为。这在以前的广安、 大竹事件中已有显现,在去年的瓮安、孟连、陇南事件中男青年的暴力行为更为突出。为此,我曾提出要关注“县域青年”的命题。

■从我们研究来看,“群体事件”现在还没有进入高峰期。可以预计,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数量上甚至还会继续增加。 

6月28日,发生打砸烧事件的瓮安县公安局大楼前人群聚集。瓮安事件被学界认为是新世纪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个标志事件  资料图片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瓮安、孟连、出租车罢运等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人为此担心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了危险的程度,有人则认为,这只是社会转型过程的一种正常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先生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并对最近几年中国社会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做了深入研究。

与一般研究人员不同,单先生多次亲赴事发现场做实地调研。熟悉基层调查的社会学方法,能驾轻就熟很快“进入”现场与各方面的人士沟通,使得他能够在掌握比较真实全面的材料的基础上,对目前的群体性事件进行较为理性而客观的深度分析。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问题在北京对他进行了专访。

错误的“乐观”与“悲观”

南方周末:2008年是中国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一年,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单光鼐:目前对于群体性事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存在两种不太好的思想倾向:一种认为,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解放军、武警部队、人民警察,闹事也就是闹闹而已,成不了大气候,没有什么了不起。

还有一种呢,认为市场经济搞起来以后,物质生活丰盛了,人的思想却乱了,贫富差距大了,贪污腐化多了,下岗失业的人这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这么多,社会布满了干柴,到处都是火药桶,只差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了。

前一种是盲目乐观的思想,持这种思想的人,对待群体性事件往往轻视,掉以轻心;后一种是悲观的思想,持这种思想的人,对待群体性事件往往害怕,遇事惊慌失措。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对于“自下而上”的体制外行为,若依诉求、组织化程度、持续时间和对制度的扰乱程度四个维度,可以将其排列成一个谱系,那就是:“集体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就我们的分析来看,中国现在的群体性事件尚表现为“集体行为”和“集体行动”,是广义社会运动的初始阶段。它既不是诉求明确、组织化程度高、持续时 间长的“社会运动”;更不是带有鲜明政治诉求,有党派势力从中作祟的、社会危象频仍的“革命”前夜。海外有媒体渲染的“瓮安起义”、“陇南暴动”,显然是 夸大其词。

现有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呈现为两种形态:其一是无诉求、无组织、多带有情绪宣泄的集体行为,如前几年的万州事件(重庆市万州区一名自称局长的男子与 其妻当街暴打挑夫后,引发公愤致使出现群体性事件);其二是有明确诉求目的、组织化程度稍高一些的集体行动,其中有的事件因其持续时间较长、组织化程度高 一些,已见社会运动的端倪,如前些年的汉源事件(四川汉源因移民对补偿标准有意见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而有的事件起初是诉求、目标明晰的集体行动,随 着其他人裹挟进去,又演变为没有目的而仅是发泄愤恨情绪的集体行为,整个事件表现为两种形态的混合体。如前两年的广安事件(因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 大竹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