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50年:什么在影响生育意愿

育龄妇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口群体的生育水平。然而,生育意愿像是探测器,生育率并非社会问题的根源,而是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与结果。或许,这些年日本政府应对少子化政策的实际效果可以佐证这一点——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着育龄妇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深远影响着一个人口群体的生育水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1年4月25日,人们走过日本东京浅草寺附近关闭的店铺  图/新华社

从少子化到超少子化

少子化,这个日本在面对本国人口新形势时创造的新词,近几年越来越为中国社会所熟悉。也因地缘文化的亲近,人口转变的总体模式都面临相似的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的过程,日本的人口问题值得我们反复观察与思考。

少子化即生育率下降、幼年人口不断减少的现象。1974年,日本第二次婴儿潮结束后,长期少子化正式开始。接下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并且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日本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阶段仅用了 3 年和 15 年的时间(全龙杰《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

2022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数据:2021年日本全国出生人数为81.16万人,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2021年的死亡人数为143.98万人,这意味着总人口减少62.82万人,也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大的自然下降。这一数据也许不令人惊讶,从2010年开始,日本的总人口数已连续10年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放眼全球,目前除了非洲仍保持着较高的总和生育率之外,其他大洲的总和生育率都较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生育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9》显示,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在1960-1965 年间曾高达 5.02,此后一路下降,到2015-2020 年间已跌至 2.49。就地区而言,东亚的生育水平下降得最为剧烈。1970年之前,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东亚生育率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下降70%以上,成为世界上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其中最早出现生育水平下降的就是日本。如何摆脱低“生育率陷阱”、应对少子化,已成为日本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个普遍的结论是,晚婚与不婚、晚育和不育是导致日本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在日本,非婚生育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生育行为都发生在婚内,而在传统的婚育伦理观念中,生育权属于身份权的范畴,必须基于婚姻这一行为才能获得,失去婚姻大背景的生育是被社会舆论所唾弃和歧视的(陈佳鞠《20世纪以来国际生育水平变迁历程及影响机制分析)。因此婚姻状况的变化对日本的少子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战后到现在的长期数据显示,日本呈现出明显的晚婚化与非婚化趋势。从1975年至2018年,日本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4.7岁上升至29.4岁,男性则从27.0岁上升至31.1岁。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在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