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储备可以是一种日常生活

也许物资储备这件事可以没有那么焦虑,那么郑重其事,也许它可以适度、自然地融入你的生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0年1月25日下午,武汉宣布从26日0时始,中心城区区域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通告发布后,许多市民涌向超市采购生活物资人民视觉/图)

囤物资的行为一度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发生于上世纪的冷战时期和更久远的历史中,人们主要囤食物以躲避战争或饥荒等威胁。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动荡与不确定性加剧,种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风险上升,一些人通过囤物资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

心理学家斯蒂芬妮·普雷斯顿(Stephanie Preston)指出,只要资源供应不均衡,囤积就会发生,“它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行为。”这部分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望。而如果这种行为建立在家庭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意识的基础上,便成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科学的防灾意识仍很难在个人和家庭层面普及。但近年来的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局势变化及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因素,让囤积物资的行为变得更为常见,这也成为各国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契机。

一位汶川地震亲历者告诉我,由于2008年的那次大地震后饮用水一度成为灾区最紧缺的物资,从此她家里常备着几桶饮用水以应不时之需。我们的采访对象张遥也有着储备大量饮用水的习惯,这与他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想象和思考息息相关。我们采访了几位有囤积习惯的人,这些个体的囤积经历,或许是我们理解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社会的微小切口,并让我们对应急物资储备有所感悟。

2022年3月4日,法国卢瓦雷省,志愿者在整理应急物资 (人民视觉/图)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张遥,临床医生,北京,35岁

我最夸张的存储是饮用水,家里常备60到120升的桶装水。最大的水桶能装16升水,我买了两桶放在厨房里。其余4.5升的小水桶则被分散放在各个房间的承重墙一侧,也有十多桶了。这些水其实远超个人饮水的需求。每次买水时,我都买八桶左右,用掉一批后再补。

起初我没把它们按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后来觉得一旦停水,用桶装水冲厕所太浪费了。我攒了几个农夫山泉的水桶灌满自来水,堆在我家客厅角落。已经好多年了,它们一直在那儿。

但你别说,居然有次真的用到了。大概两年前的一晚家里停水停电,我实在想洗澡,就把烧开的水倒在折叠浴盆里泡了个澡。停电也就持续了一晚,但有时候城市出现一个局部的短暂性的困境,你不能因此不工作和生活。

你问我为什么储水是重要的。我家住高层,17楼,一旦城市断供是很恐怖的。2016年搬来后,我特意查过附近的水体和水质。我得知道,一旦出现情况,我可以从哪里打到水。

附近确实有些紧急避难场所能获取水,但它们不能直饮,需要烧开。这涉及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