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人的湾区生活
“作为香港人始终相信,努力终究能挣脱困境。”
“我在外讲普通话、回家讲粤语、跟潮汕的家人说潮汕话,一天之内‘不断’切换,”她乐在其中,“我觉得我是回归后的香港人的一个缩影。”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距离香港回归25周年的日子,只有一天了。
香港街头节日气氛渐浓。维多利亚港两岸,迎回归的巨幅海报惊艳亮相;湾仔利东街上,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汇成一片“旗海”。
“三年没回家了,这次回来看看家里人。”返港不久的粤菜师傅张伟胜正忙着走亲访友。2018年,他到内地创办了自己的创新粤菜品牌,如今在深圳拥有一家餐厅,还筹划着待经济宽裕后再盘下隔壁的空铺。
在同一时间段里,居住在广州的港星张文慈,已经直播了4个小时。她拿起放在桌面上的矿泉水,仰起头“咕咚咕咚”喝了半瓶。随后走到直播台前面,问助理今晚的“战况”如何,得到“还不错”的回复之后,张文慈笑了。
曾是“周星驰御用配角”的黄一山,则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位于广州的住所。六十多岁的黄一山,仍然是个“工作狂”。
而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好運來”茶餐厅,营业到晚上11点关门。最后一名顾客,点了杯“丝袜奶茶”,跟老板郑加明说口感不错,很地道。郑加明一高兴,送了顾客一张10块钱优惠券,告诉他多带些朋友来。
这是他们普通的一天,是许多港人湾区生活的日常一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有成千上万香港居民来到广东。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2021年10月披露,约有53万名香港永久居民经常在粤生活。多年来,他们有的融入内地,叶落归根;有的抓住机遇,创业淘金;有的初入职场,为未来蓄力。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更是在每一个日常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影响着港人的生活。
回归2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由他们见证。
回归一代,“两边都是家”
25岁的香港女生李晓琳目前在深圳工作,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法律从业者。
她所在的公司位于深南大道旁的一栋高层写字楼里,站在会议室望向窗外,可以看到远处的深圳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那一年,香港出生的约6万名婴孩,也被称为“回归宝宝”。李晓琳出生在回归前夕,也是回归宝宝中的一员。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香港迪士尼和海洋公园为“回归宝宝”提供免费入场游玩的福利,李晓琳对此印象深刻,“小时候对香港的印象都是‘玩’。”
由于父母分居两地,她经常往返于香港和顺德之间,家的概念也渐渐清晰——“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爸爸。对于我来说,两边都是我的家。”
“我试过和我舅舅一起,站在深圳湾公园望着对面(香港),因为那里是深圳离妈咪(和香港)最近的地方。我真的很想念她。”疫情发生后,她差不多两年没回过香港了。如果回到香港,她最想吃“住家饭”,喝“妈妈煲的汤”。
像李晓琳一样,正在暨南大学读书的陈童,也常常“跨越”一河两岸。
陈童出生于1997年,祖籍潮汕。从记事起,她便常常跟随经商的父母往返于香港和内地,到过不少内地城市旅行。
她欣赏香港“无论是什么肤色、什么语系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和适合的生活”;也“心水”广州古朴典雅的骑楼文化和慢生活。
在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