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逐梦电影节“想要拍片的年轻人总会有办法的”

如今,每年投递给戛纳的中国短片不在少数,有的是投资在百万元人民币级别、完全按照工业水准制作的短片,也有极低成本制作出来的独立作品;有成熟的知名导演,也有还没毕业的学生。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1995年出生的陈剑莹是第三位获得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的中国导演。 (受访者供图/图)

当陨石撞击地球后,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海水随时会淹没一座城市,你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前的最后一天,你都会做些什么?

短片《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所追问的就是这样的“未来”。导演陈剑莹的镜头,对准了少女念念的“最后一天”: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孩在短暂的交谈后不辞而别;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邻居爷爷则选择留下陪伴自己去世的老伴;路边的大排档里,老板娘和客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9日凌晨,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这部作品获得了短片金棕榈奖(Short Film Palme d'or,即短片单元首奖),1995年出生的陈剑莹也因此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导演。

因为疫情的缘故,陈剑莹独自一人代表全剧组走上戛纳的红毯,她在获奖感言的最后用中文致谢。除了感谢父母、投资方以及团队,她特别强调:“影片中所描述的,就是我站在祖国土地上感受到的诗意、深情。”这天恰巧是陈剑莹的生日,她将戛纳的奖项视为“最棒的27岁生日礼物”。

据报道,这届戛纳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7部短片作品。《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从中脱颖而出,它与入围国际影评人周单元(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并获得酷儿棕榈奖最佳短片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获得电影基石单元(La Cinef)二等奖的《地儿》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中国95后导演群体开始以短片创作崭露头角。

敲门砖

“站在颁奖台上,我意识到之前的片子为何没有获得大奖。可能真的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把最真实和最深沉的情感联结拍出来。在戛纳,评委们一直在夸我的视觉表达和诗意风格,其实这种风格也来自中国的土地,如果不能理解这种美,就无法呈现它。”陈剑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获奖完全是一个意外惊喜,自己并没有特别准备获奖感言,临场所表达的是自己回国拍片最真实的想法。

高中毕业后,陈剑莹就离开了家乡哈尔滨,远赴美国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她完成了好几部短片作品,渐渐可以依靠拍摄广告负担自己留学的费用。

2020年,陈剑莹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长片,她喜欢上了一位好友的家乡四川宜宾,被这里自然环境的古典诗意和三线城市的工业氛围打动,曾考虑把宜宾作为拍摄地之一。

这部计划在中美两地取景的长片,历经波折后终因疫情暂时搁置。孰料这样的工作动荡持续了近两年。有几次是不眠不休做出方案之后,石沉大海;有一个项目已经定了她做导演,工作了两三个月之后,被告知项目暂停……陈剑莹甚至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

消沉了一阵子,陈剑莹突然意识到,既然拍摄长片的风险大,需要的资源也多,不如重新出发,再拍一部短片。她来到宜宾,拍了《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她第一部在国内拍摄完成的导演作品。

这部短片融入了陈剑莹的生命体验。她十多岁离开家乡去美国读书,后来因为拍片的缘故经常四处奔走,在任何地方都只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要面临告别。“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让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变慢了,原本计划拍摄的长片项目也不得不搁浅,我只能埋头写作剧本,等待创作的机会,也开始更想要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她说。

“短片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虽然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导演,但起码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向人展示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陈剑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短片的自由度更高,可以实验的东西也就更多。我这次拍《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尝试了很多之前从没有用过的拍摄方式和镜头语言,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新的体验,如果这是一部长片,我敢说不可能做到这么极致。”

天浩盛世娱乐董事长周浩是《海边升起一座悬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