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之夏,建筑如何给城市降温

全球变暖正在摧毁人们赖以适应气候的两大关键——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气温波动剧烈,高温热浪将越来越频繁,气象专家称“气温大起大落将成为气候常态”。

我们的城市该怎么办?如何增加气候适应性和城市韧性,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更智慧、更有温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2年6月19日,游客在德国柏林一处公园的喷泉乘凉(新华社/图)

杭州人工增雨、济南试行集中供冷、南昌户外核酸采样可以不穿防护服……夏季高温促使各地各城都拿出应对之策。

2022年夏天,热浪席卷北半球多个城市。7月15日,英国气象局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预警,英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内阁办公厅大臣马尔特豪斯建议伦敦民众非必要不在红色高温预警期间搭乘轨道交通出行,鼓励居家办公。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则宣布,将为该市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他们可能是在炎热天气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之一。

同处“欧洲烧烤模式”的法国巴黎则在铁铸喷泉上安装了柔和水雾喷嘴,以充满艺术意趣的方式为城市降温。遍布巴黎的Richard Wallace铁铸喷泉已有150年历史,最初是为人们提供免费洁净的饮用水。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期间,人们会看到更多具有饮用和喷雾双重功能的现代喷泉在奥运场馆周围投入使用。

“如果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判断无误,十年之后,我们就会迎来一场重大灾难,整个地球会陷入极端天气状况,洪水、干旱、疾病和致命热浪所掀起的巨大漩涡,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早在2006年,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上映前就有这样一段预告。

自1999年起,地球的夏天日渐炎热,进入21世纪后的每个夏天都被称为“史上最热的夏天”。“夏天总是很热,但现在的夏天,已不是我们年轻时的夏天,也不是你们祖父那个年代的夏天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称“世界正在燃烧”,极端高温是地球给全人类的红色警告。

研究大气与气候的科学家已达成普遍共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大气的化学性质与气候规律都会因此而改变。城镇化和城市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缘由,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占了全球70%。在极端高温天气围困的城市中,密集的人口以及城市建筑夜晚所释放的热量造成的“热夜”现象,使得城市高温之痛难以驱散。

全球变暖正在摧毁我们赖以适应气候的两大关键——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气温波动剧烈,高温热浪将越来越频繁,气象专家称“气温大起大落将成为气候常态”。

我们的城市该怎么办?如何增加气候适应性和城市韧性,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更智慧、更有温度?《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李迪华。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

耐受高温不等于认识到高温危害

南方人物周刊:我国夏季多地高温非常常见,因为高温常见,对高温这一极端天气的危害是否反而会认识不足?

李迪华:受气候和空调普及较晚等因素的影响,对比西欧各国,中国人可以说对高温有更加大的耐受程度。这种耐受可能容易导致对高温危害的忽视。

城镇化带来人口高度聚集,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空调普遍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相对稳定舒适的室内环境中生活与工作,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减弱的趋势。这是个生活条件改善后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夏季,年轻一代喜欢空调环境和更低的温度。数年前的夏天,和学生一起骑自行车考察,近中午1点抵达一座小镇时,大家已经是饥肠辘辘。同学们仍然坚持要找一个有空调的房间午餐,顶着烈日骑行了半个小时。夏天教室和研究室的空调温度设定,只要是学生聚集的地方,一般会设置在20度左右,很少会是倡议的26度。

受全球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