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春晚时代来了吗——山寨春晚:假“直播”黯然收场

一场轰轰烈烈的“山寨春晚”潮,最终以不温不火的步调滑过鼠年岁末。一些社会学者乐观预期的“后春晚时代”并没有来临。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黄家杨 吴 达

2009年1月25日,除夕夜,全国只有少数观众通过澳亚卫视(一家澳门电视台)看到“山寨春晚”3天前的节目录像,大部分网友则遭遇了网站堵塞和链接失效,最终与这场期待已久的“平民狂欢”失之交臂。

2008年被称为“中国山寨年”。曾是假冒伪劣代名词的“山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随着娱乐功能的介入和词义的变化,迅速成为平民反叛精神的象征,并以无所不包的姿态介入中国人的生活。

当“山寨”遇到“春晚”时,这个接隼点是36岁的四川人老孟(施孟奇),他曾扬言“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还建了CCSTV(中国山寨电视)网站,后来“叫板”改口叫“学习”。而其“叫板”或“学习”的对象央视春晚,最终以高达95%的收视率取得压倒性胜利。

春节前的那段时间,在老孟之后,深圳、长沙、成都、西安等十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办自己的“山寨春晚”,纷纷对中国最具规格也饱受争议的垄断性节庆节目“央视春晚”发出挑战。挑战的结果是,所有其他地方的“山寨春晚”也都逃离不了萧条的结局:上海、深圳、湖南等地的虽已上演,但只像一场普通的社区联欢会,人气不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