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用1300天调研观察基层社会如何运转

本来夫妻吵架可能是很小的问题,一个有权威的村干部过去吼两句就没事了。如果完全按照规范化来做,要登记、要签字、要处理,什么都要一步一步来,实际上可能只是做好了台账,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2022年8月12日,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医生书记”廖正步和同事为村民义诊。2021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廖正步和蒋在强、代涛、黄燕、黄世峰等四位同事一起,被选派到巫溪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中,他们经常带着医药箱走村入户,在察民情、听民意的同时兼任乡村医生 (新华社/图)

“县官不如现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它是长期以来基层治理的真实样态,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基层社会的共识。这是一件好事吗?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实际上,“县官”既是政务官,又是事务官。好的“县官”既要贯彻上级政策,推动执行落地,又要对下有所体察,为地方办实事。“县官”作为制度设置的一部分,是科层体制上的一个环节,不能是乱作为的“土皇帝”,也不能是不作为的“太平官”。“县官”如何治县?“村官”如何管理乡村?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华在全国近20个省市展开调研,累计时间超过1300天,完成25万字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这本书被认为是显微镜下的县乡政治剖面观察,深度描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实际运行状况。

全书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分为“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等四个部分,共38篇文章。书中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著作和论文,所有材料都来自调研的真实案例。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该书作者杨华,希望站在县乡这一端口,对中国基层政治生态运转的逻辑有所认知。

每一个体都有他者的影子

南方人物周刊:在体制内做调研,如何从处理入场忌惮的问题去展开工作?

杨华:体制内的入场和我以前做农村调研的入场是一样的道理。过去我在农村做过长时间的调研,包括家庭、婚姻、社会关系、老年人养老、老年人自杀等等。

农村调查的入场大部分一开始会有所芥蒂,建立信任需要时间。时间不会太长,也就一两天。一般是从乡镇介绍到村里面,首先要经过村支书,我们会把调查的想法、主题和方法告诉他们:我们的调研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社会实践,不会对当地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前期需要村干部找人安排访谈,基本是先跟村干部了解基本情况,再访谈村里的其他精英。

取得村民的信任其实不难,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大学老师有一种天然的尊重,一种仰视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朴素感情。另一方面访谈要在村里待几天,比如我上午访谈,早上就在村里走一圈,了解这里的地理风貌,更重要的是让村民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来了。农村本身是熟人社会,信息传播很快,转悠一两天,人们就知道有一群大学生和老师来做社会调研了。他们知道了有这些人,到时候去找他访谈的时候,就会更容易。甚至有人主动反映情况。我们就要告诉他们是来做调研的,不能对个体的问题进行反映,我们做的是总体性的调研。要给人家一颗定心丸,不能许诺任何东西。

因为调查时间长,并非一天两天,而是10天、20天,基本上大家是不会撒谎的,包括村干部。问他们情况,要么不说,要么说实话,因为撒一个谎之后再圆谎就很难。我们调查时间够长,不是单一信源,要调查各方。

体制内调研其实是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的。因为现在的基层干部,包括普通的科员和镇长、书记,都是读过大学的,极少数没读过大学,对大学里面做科研也是有了解的。所以他们不会在访谈中给出偏离事实的叙述。

当然,访谈有技术与技巧,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座谈的方式一般来说效果不太好,因为座谈邀请单位内很多人一起接受访谈,有同事、领导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