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奖评委一起学写散文,是怎样的体验?
如果问你风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米饭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
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会浮现一些画面,但要你把它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可如果让有着千万粉丝的旅游博主房琪来写,她会说:
大理的麦浪又吹起来,它用起伏的波浪在告诉我:其实风有形状。
米饭的味道呢?董宇辉在直播间说:
我没有带你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的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
为什么他们的文笔可以这么好,到自己写时,就总是词不达意,不知道怎么表达?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习惯性认为,写爆款就学新媒体,写小说就学小说,写剧本就学剧本就行,却忘了,要练好文笔,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文字基本功之上。
而这个基本功,就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小说家、编剧、记者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都在进行自我训练的——散文写作。
小说家张炜说:“散文写作是整个文学写作的基础……一般来说,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也说,“要做一名好记者必须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而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认真地学散文和写散文。”
中央戏剧学院甚至有个传统,在入学第一年要进行整整两个学期的叙事散文训练。
而房琪和董宇辉的写作,也是散文式的表达,我们觉得他们文笔好,其实他们是运用了散文语言里的“六觉写作法”和“错位感觉法”。
所以,散文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表达方式离我们很远,相反,它是离我们最近的文体。
当我们写散文时,就是在训练用简单的语言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情感表达清楚。
不管是写小说、写剧本,还是写短视频文案、做直播带货,这种文从字顺的能力,都是最基本,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才能磨炼出来的能力。
而且不像小说可以用人物遮蔽自己,散文是赤裸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呈现我们的情感,无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
写散文,也是在梳理自己内心的秩序。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心,才能理解自己想要表达什么。
中戏的散文训练传统,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浮在表面怎么做好戏啊?得懂得人心,也得明白自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李亦男说。
这两年,有不少学员在学了非虚构故事课、虚构小说课后,不断召唤我们开散文课。
今天,我们终于要来赴约了!
我们邀请了七位揽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的散文家: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傅菲、庞余亮、塞壬、黑陶。
历时1年,打磨出《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码》。
这一阵容,让南周书院社群里的老学员们激动不已!
如果你想要提升写作能力,却不知从何开始,那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一起“用心表达世界,以文对抗时间”。
市面上由普通写手授课、带作业点评的课程,动辄几千块,而今天:
7位散文家
20节音频课+6场视频直播答疑+作业点评+
投稿绿色通道+杂志社主编空降分享投稿经验
原价599元
单人购买499元
3人拼团仅需459元
南周会员购买仅需439元
11月24日正式开营
点击图片,立即加入学习
01
人人都能写散文,为何还要学?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散文不就是“散”,这里一笔,那里一笔,想到哪写到哪,哪里需要什么技巧呢?
但其实,不着痕迹的技巧,更需要技巧。
就像化妆,浓妆艳抹,让人看出你画了眼线、擦了口红,很容易,但要化个白开水妆,打造伪素颜的清透感,却需要更高超的化妆手法。
比如汪曾祺写《荷花》:
荷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上面的雨水水银样地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这有什么技巧可言呢?
但这可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反而是经过精妙的设计,短短的310字,就至少包含了3种结构,写尽人生况味:
·四条屏结构,详写春天,也是人类的童年;浓写夏天,是人类的中年,自信而盛大;秋天是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实用的中年;到了冬天,速度更快,字数更少。四幅屏风是四季,也是人的一生。
·更漏结构,用时辰串起了荷花的生长节奏,荷花从早到晚的二十四个时辰,开放,收朵,正好也是人的一天。
·水墨画结构,从荷缸之空写到荷缸之满,然后再由荷缸之满写到荷缸之空。开始的荷缸里之黑绿红再写到荷缸之白。
就像季羡林说的:
“表面上看来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是作者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由有规律而逐渐变成表面上看起来摆脱一切规律。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规律,也许还是更难掌握的更高级的一种规律。”
所以说,散文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人点拨,我们很难看到这背后“更高级的规律”。
但这一次,7位散文家,已经把这不着痕迹的规律,总结在了课程中。
比如前文对“形散而神不散”的实战拆解,就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的课程的一部分。
为了这次课程,曾做过十余年老师的他,准备了足足7万余字的教案。
而类似的实战分享,课程中也比比皆是:
比如从中国古代文学中训练语感的“炼字法”;
拆解优秀散文结构的破题刀、隐首刀和藏尾刀;
提升散文美学境界的三种写法……
每一节课,我们都与讲师打磨了好几轮,一步步“追问”他们写散文时最底层的方法,这让平日写起散文来行云流水的他们,都直呼“写到头皮发麻”。
所以,课程或许没有“速成之术”,但一定满是讲师们“摸爬滚打”出来的实践之学!
如果你也想系统学习,千万不要错过这次机会!
02
从被退稿到获得鲁奖,他们究竟有什么秘笈?
除了学习技巧,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可遇而不可求的,恐怕是有人指点。
今年刚获鲁迅文学奖的庞余亮,就曾经历过无数次退稿,那时他只能把退回的稿件都重写一遍,对比着找原因,走了很多弯路。
而这一次,我们直接打通了“学习-答疑-写作-点评-投稿”的闭环——
不仅有系统课程、作业点评,还开辟了绿色投稿通道,杂志社的主编也会直接来直播分享投稿秘诀,就是希望帮大家在散文写作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课程的讲师,也都有着数十年的散文写作经验,他们不仅揽获了散文领域大大小小的重要奖项,还有不少已经是“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的评委。
比如李敬泽,已经多次担任鲁奖评委,他也被国内主流文学圈誉为“青年作家教父”,像阿乙、冯唐、李娟等作家,都曾得到过他的推荐。
再比如李修文,他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得主,也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评委之一。
他们也曾在不同的文体中汲取养分,再反哺到散文写作中。
像周晓枫,就曾担任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等电影的文学策划。
李修文也曾是宁浩电影《疯狂外星人》的监制。
所以,课程也会用更广阔的视野,甚至用不同文体的视角,带我们发现,在当下,什么是散文?什么又是好散文?
更重要的是,尽管他们已经深耕散文写作数十年,但依然不满足于散文的既有表达,一直在拓展自己的文字疆域,探索当下散文的种种可能。
比如黑陶,为了锤炼语言,他从诗人李贺现存的200多首诗歌中,摘抄、建立了一张个人的“李贺词汇表”。
还有塞壬,她会以女工的身份,进入工厂的流水线,真实地记录当下。因为在她看来,散文写作,除了回忆,还有在场。
傅菲也是如此,为了写好自然文学,他甚至会用将近1年的时间,跑到异乡的山脚下生活。
光一位作家的方法,或许就能助你找到散文写作的灵犀,而这一次,我们有足足七位作家的实战精华!
想要学到,并系统地学到,只在《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码》,仅此一家,不要错过!
原价599元
单人购买499元
3人拼团仅需459元
南周会员购买仅需439元
11月24日正式开营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报名训练营
(本文为推广信息,文中照片均为冯飞拍摄)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