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年度“爱读书单”出炉,彰显10后的阅读品味

你或许想象不到,在《三体》IP屡屡被动漫化的当下,会有中学生不屑于只看动画,而是把《三体》原著反反复复读了19遍。

你或许更想象不到,10后虽然爱《三体》,却能保持冷静克制不盲目,会直言“三体并不以文笔或辞藻见长,但想象力确实极其丰富,让我佩服”。

在信息爆炸时代,流行文化兴起,商业越来越多介入内容领域,这些趋势和变化,都令人们对下一代人的阅读情况感到担忧。然而如果你深入探寻10后真实的阅读世界会发现,他们表达的见解令人惊讶。只是过去,这些真实的想法鲜少被人听到。

2022年,由韬奋基金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起,希望学承办的“学习杯·中小学生荐书大会”正式启动,著名作家王蒙、冯骥才领衔荐书,并邀请《哈利·波特》中国引进之父聂震宁,以及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等17位作家学者深度参与,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自主阅读偏好和品位,让语文教育回归“教学相长、双向沟通”的平等模式。

年末,一份完全由3万余名中国青少年自主阅读数据衍生出的“中小学生年度阅读报告”(后文简称《报告》)出炉,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真实的阅读心声。

中小学生“爱读书单”发榜:中国经典占八成

为期8周的荐书大会,每周设置1个荐书主题。孩子们推荐最密集的,是现当代文学(占比21.24%),其次是中外经典文学(占比20.81%),随后依次是推理•奇幻、儿童文学、诗歌散文、历史•传记、科普百科、传统文化等主题。而最终上榜“爱读书单”的图书中,中国经典占八成,外国经典仅两成。

中小学生“爱读书单”TOP10排行榜

“以往,针对孩子课外阅读书目的选取,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担忧,那就是如果把阅读自主权交给孩子,孩子们会不会更倾向于选择‘漫画’或‘网文’?但情况并非如此。”希望学荐书活动发起人孙婷说,孩子们自己评选出的“爱读书单”,足以打消家长们的担忧。

“事实证明,我们完全可以相信00后和10后的阅读品位:在诗歌散文领域,孩子们的选择是泰戈尔和鲁迅;在中外经典文学领域,孩子们选择了感动无数80后、90后的哈利·波特;在历史传记领域,孩子们的选择是《史记》和《山海经》。”即便是两部高推荐的漫画作品《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也都是沉淀已久的口碑之作。

对于这份“百花齐放”又“与时俱进”的书单,原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并不意外。“书单里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哈利·波特》这类读起来比较轻松的书,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阅读必然呈现的特点。他们要是都选了一样的书,我才觉得奇怪呢。”

程翔老师认为,本次荐书大会呈现的青少年多元化的阅读倾向,与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印象基本一致。“我一方面强调阅读名著,但名著读起来确实是比较辛苦的,所以我另一方面也赞同青少年选自己喜欢的书阅读。阅读是一道大餐,不可能只有一两道菜。”

不少参与荐书大会的中小学生,都表现出了多元的阅读兴趣。

来自北京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张贺馨同学推荐的是德国经典漫画《父与子》,但她同时也对历史和侦探类型的书籍很感兴趣,甚至自己动手写过;来自南京的六年级学生何奕宸同学,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经典小说《童年》,但同时他对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爱不释手;来自北京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徐湘懿同学,既推荐了《三体》,也推荐了《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同样来自北京的初一学生韩子萱是个历史爱好者,推荐的是严肃的大部头作品《资治通鉴》,但并不妨碍她“也会读一些言情小说”。

独“阅”乐到众“阅”乐:10后读后分享欲比00后高两倍

比起闭门读书,当代青少年更爱与人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而且越年轻的群体,在阅读社交这一维度上,

表现得越活跃。

在本次荐书活动中,10后的荐书数量是00后的3倍有余,表现出了更活跃的分享意愿。这意味着,在信息时代,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意愿、自主学习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更强。

本次接受访谈的中小学生大多表示,自己除了参与班级、学校内的读书交流活动外,也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获取他人的阅读经验。有时刷到一本感兴趣的书,他们就会记下书名,去图书馆找来看,或者让家长购买,还有些就干脆直接在网上进行阅读。

对于00后和10后这样的“互联网原住民”而言,“分享”与“交流”已经成为阅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阅读不仅是自己看书的过程,分享知识、互相讨论、总结感受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孙婷说,在教育领域的长久深耕也让他们发现,这一届中小学生其实非常喜欢与同龄人互相交流阅读感悟,并与同龄人互相推荐喜欢看的书籍。本次荐书大会的开展,也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平台,满足他们“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在读什么书”的需求和愿望。他们相信,荐书大会这类活动所营造出的良好阅读氛围,将对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起到可喜的促进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从荐书大会孩子们写的书籍推荐理由中可以看出,这届中小学生喜欢边读边思考,他们给每本书都打了标签。热门标签包括“思想浓度超标”“美文天花板”“这本书改变了我”等,大多言简意赅,带有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特征。

对于书籍,他们不仅“爱评”,而且“会评”。他们写的简短书评,往往条分缕析,切中要害,甚至得到书籍作者本人点赞。

一位学生推荐了沈石溪先生的《狼王梦》,他写道:“有人说这是动物版的《活着》,或许情节同样令人唏嘘,但《狼王梦》更侧重表现家长的执念,我庆幸自己没有控制欲那么强的家长,也推荐那些特别望子成龙的家长去读读这本书,多去把控家庭教育的边界。”

对于这样一条笔记,沈石溪先生在荐书大会的直播活动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位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强,感悟非常到位,把《狼王梦》里我所要表达的几层意思,都讲得非常清楚。”

此外,传统的“阅读社交”,在00后与10后读者中,仍然在发挥作用。

希望学小学员徐湘懿同学说,他们班上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会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或者互相换书看。班里有图书角,不少同学做完作业,就会去看看课外书。学校也有专门的读书社团,由学生自由交流,或者由老师带领着去品味文学作品。

在程翔老师的阅读教学中,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疫情以前,我们经常会开阅读交流会、写读书报告。你看你开学的时候,学生在暑假里、在寒假里写的读书报告都是厚厚的一沓,我们会用小夹子一个个夹起来,挂在绳子上展览出来。”

被阅读消弭的信息差:新一线城市孩子阅读视野追平一线城市

00后和10后对书目的选择,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也经常来自互联网。“有时候上网看到一些书评和简介,或者有人聊起某本书,也会引起我的兴趣,去找那本书来读。”张贺馨说,虽然这个年纪的孩子阅读仍以纸质书籍为主,但互联网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选择。

扁平的互联网,也让不同地区的孩子,拥有了相对平等的视野与阅历。

著名作家刘亮程曾经讲过自己童年的阅读故事——他家在最偏远的村庄,沙漠边上,离县城五六十公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一本掐头去尾的《三国演义》,破得“只剩下中间的书瓤子,前后都没有了”,他却如获至宝——那是他读的第一部大书。而在大城市里,想要找到一整套的“四大名著”,并不是难事。

而本次荐书大会显示,这种城乡与地域之间的“信息不平等”,似乎已被大大缩小——所有荐书的孩子中,来自“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的数量仍然是最多的,分别占据约27%,来自二线城市的荐书,则占据约20%,三线及以下城市则有约26%。

从阅读的书目和推荐内容上看,二三线城市孩子的阅读视野超前又广泛,阅读水平也毫不逊色于一线城市。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现代人的阅读可及性大大提高,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经典作品更广泛流入到各个地区。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在“学习杯·中小学生荐书大会”中,中小学生自主评选出的“爱读书单”,也将逐步落地全国各地百余城市的书店之中,供家长和孩子们选读,进一步消弭阅读中可能存在的地域信息差。

目目前已有部分书店设置了青少年“爱读书单”阅览专区

而互联网的普及,也让这其中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孙婷介绍,在本次荐书大会之外,希望学还曾开展过名家公益直播讲名著,线上征集孩子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活动,来推广和帮助青少年进行深度阅读,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涨。而不论在直播还是在读书笔记征集等活动中,孩子们都会在评论区积极推荐自己爱读的书籍,并与同龄人交流读书感悟,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这也启发了希望学开展本次荐书大会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便捷的同龄人阅读交流平台。

持续一生的进步动能,阅读让学习更广义

阅读正在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与动力。

五年级孩子徐湘懿觉得,读书似乎正在让自己的语言组织更有条理,写作时也能够去模仿和尝试更“有意思”的语言风格。

六年级的何奕宸则养成了分类阅读的习惯,觉得重要的书籍,他会选择边读边批注,并做摘抄和记录,如《童年》这样人物众多的大部头作品,他甚至会选择画出人物关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作品。

何奕宸阅读《童年》时画下的人物关系图

荐书活动发起人孙婷认为,课外阅读与学科教育相辅相成。“比如本次‘爱读书单’中,有几部人气很高的历史书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我们通过孩子自己撰写的荐书理由可以发现,很多孩子是因为读了这种寓教于乐的历史书,才爱上学历史,然后进一步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甚至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课后又去找来《史记》《资治通鉴》这类大部头史书来看的。因为看了《三体》,而爱上科学、物理学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优质的课外书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驱力,有着莫大的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也来自家庭和学校。

张贺馨推荐《父与子》,是因为这本书读起来轻松诙谐,而父子之间的情感,有时又叫人感动。张贺馨说,小时候,喜欢阅读的父母就会经常带她去图书馆,给她讲故事,也会陪她一起看书,现在她有了弟弟,也会时不时给弟弟读书讲故事。

在著名作家张之路先生眼中,鼓励孩子在阅读之后“讲故事”,无疑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而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也能从书中找寻。

在这些青少年身上,阅读更像是潜移默化的修行。程翔老师觉得,读有字的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式。他说,每个人终究要去读“社会”这部大书,但在青少年阶段,在校园里,阅读有字之书显然是最迫切也最高效的成长之路。

孙婷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个人成为“终生学习者”的开端。比起课堂,阅读是“广义的学习”,不着眼于一时之得的短期获利,也不依赖于外部强制,阅读的动力,由内而生,因此阅读是孩子通往“终生学习者”的必由之路。

“人生百年,在校时长往往只有十几二十年,一个保持终生学习习惯的人,与一个出了校门就不再系统化更新知识的人,将会产生天壤之别。”她说,这才是学习能带给人们最宝贵的东西——持续一生的进步动能。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