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响起来,过年才有年味、喜庆味,也是保护民族集体记忆

烟花爆竹的燃放时间是极有限的,中国各地的民俗大体只是集中在阴历新年初一至初三、初五、十五等几日,污染程度极其有限,主要是一些烟尘,风一吹就散了。而且另一方面,烟花爆竹的“污染”,其实也是燃放者的刻意追求——弥漫在空气中灭疫消毒的硝烟气味令人心安,可以消灭隐藏在空气与一切角落中的鬼魅。甚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正是新年几天浓烈的硝磺气息,与食物共同构成“年味”的嗅觉味觉记号。

责任编辑:陈斌

燃放烟花爆竹原本只是农历新年民俗,但在过去的阳历岁末,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燃放烟花爆竹庆祝元旦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烟花爆竹所寄托的久远深厚的民俗内涵,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可,并可恰在此时用以表达对于新年的希冀——无论阳历新年,还是阴历新年:祛除疠疫,表达喜庆与未来的期盼。

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梁,时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即有记载:“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在相信万物有灵的中国传统社会,百姓相信无论善恶,冥冥之中皆有神鬼左右。见于《山海经》的传说,干旱有旱魃作祟,瘟疫有絜钩出没。而造孽的鬼魅,总是见不得光的,于是百姓想起许多应对之道,吓跑它、打倒它,好让雨来疫消。裂响的爆竹,无疑正是这种原始的邪不压正思想的最好寄托,“爆竹声中除旧岁”,制造过去一年中所有灾祸的“山臊恶鬼”也一并吓跑打倒,于是心生新年五谷丰登、百病不生的期盼,鼓勇迎接新的生活。

——不是吗?过去一年乃至三年中国遭受到令每位国人铭心刻骨的新冠瘟疫,新年总是转折的契机,各地市民遵循千百年来祖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