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流动性好,还安全?“马甲理财”流行意味着什么

受限于监管对于同业存单的规模限制,想要快速吸纳存款的银行,只有寻找保险资管等机构销售大额存单。

理财子公司愿意通过保险资管的方式购买他行存款,虽然多一道手续费,但相比直接购买同业存单,最终投资收益高了不少。

“这类套着保险资管的理财产品,与其说本身有什么风险,不如说它掩盖了真正的风险。”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冯叶

市面上涌现出一批类似存款性质的理财产品。 (视觉中国/图)

“现在的投资者既要收益高,又要流动性,还要安全,哪里去给他们找这样的资产啊。”陈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在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担任金融事业部负责人。

然而,市面上涌现出的一批理财产品打破了这一投资的“不可能三角”。

某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在销售的一款“低波动”产品显示,预期年化收益3.8%,按季赎回,风险评估为R2级别(较低风险)。3.8%的收益率看起来相当亮眼,尤其是2022年经历债市风波后,银行理财的年化收益率普遍跌到了3.5%以下。

“其实大部分是银行存款。”陈颖查阅其底层资产后说,70%以上的资金通过保险资管渠道,投向了“他行存款”,也就是购买了其他银行的大额存单,剩余资金投向了债券。

南方周末记者随机询问了上海6家银行,其中两家城商行、两家股份制银行均表示,有在售卖类似存款性质的理财,两家国有大行则表示尚无该类产品。

这类产品看似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理财子公司替客户买到了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保险资管从理财子公司赚取了管理费,银行则吸纳了来自保险的资金储蓄。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改为“净值法”,不仅能够及时反映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也阻断了“摊余成本法”与资金池、非标产品资产错配三者形成的逻辑链条,即打破刚兑,令投资者自负盈亏。

但上述理财产品大多重新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且资金投向存款的比例超过相关规定,是否有违资管新规?

银行吸储需求

陈颖将这类理财称为“马甲”产品,指代保险资管在其中的作用,相当于给理财公司多穿一层马甲,突破相关的投资限制——理财公司不能直接向银行购买大额存单。

要形成一款马甲理财,通常由理财子公司发起产品,募集公众资金后,投向某一个或者多个保险资管计划,再由保险资管投资市场上由其他银行发售的大额存单,最终形成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

马甲理财购买他行的大额存单是一种存款凭证,类似定期存款,到期收取利息。

理财子公司在配置资产时,会根据产品风险特性适当配置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等银行存款,特点是安全性高,几乎不用担心亏本。

马甲产品并非最近开始出现。陈颖回忆,这一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