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面包的博弈:当年轻人撞上彩礼

“现在网络上外省的一提到我们江西就是彩礼高,卖女儿。看多了这种心里会觉得很不爽,所以我那时候才发了一个帖子。因为他们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都没有了解清楚,就被贴上了这个标签。”

“我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她没有努力去圆我俩的这段关系,就是很现实地要那40万,不能少,觉得少了会让她爸妈难堪。”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一一》,就由一场引发了各种事故的婚礼开场。(资料图/图)

随着近年来彩礼水涨船高,在社交平台的婚恋讨论中,彩礼话题的存在感也节节攀升。无论是以女性用户为主体的小红书,还是男性向的虎扑、天涯,围绕彩礼的帖子迭出不穷。其中关于彩礼谈不拢的求助帖最为常见,评论区讨论氛围热烈,或吐槽劝分,或叹惋共情,也有不少人发帖分享与对象丝滑的彩礼谈判过程,引来一片赞许艳羡。当看见一对决定不要彩礼的情侣时,有人拍手称快,但时常亦有担心的声音出现,提醒当事人切莫“恋爱脑”。

迈入谈婚论嫁阶段的年轻人切身体会到,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甚至还要面对外界对家庭的冲击。对许多人来说,彩礼是其中的第一道关卡。

除去当事人具体的家庭背景因素影响,在中国,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彩礼的下限与上限。据谷雨数据《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全国平均彩礼6.9万元,数额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西、内蒙古,最低的五个省份则依次是海南、吉林、新疆、重庆、广西。在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里,来自不同家乡的两人结合,使得彩礼的博弈呈现更为复杂的面貌。

每个人的彩礼故事不尽相同,有人突破传统的规则,高举“独立”与“真爱”的旗帜,有人更为顾及现实的利益,止步于谈婚论嫁的当口。然而,在大部分故事中,有的只是两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审慎考量,以及彼此间的尊重、妥协与成全。

以下为根据采访整理的口述:

“如果男方家庭情况好点,也许不用那么多彩礼”

○ 陈心瑜,女,30岁

○ 女方家乡:江西赣州

○ 男方家乡:江西赣州

○ 彩礼金额:16.8万元

我跟他以前是高中同学,同年级不同班。他喜欢我挺多年的,在大三的时候就同意了,跟他在一起。他是二本体育生,我是大专生。后面也发生很多事情,最后还是选择了他,2022年1月份结的婚。

之前我工作换过比较多,最后在的单位是统计局,属于聘用人员,考虑到将来小孩子读幼儿园之前想自己亲自带,就把工作辞了。他从大学开始兼职做教练,毕业之后也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自己开健身房、游泳馆之类的。一开始给别人打工,后面入股,慢慢地自己出来单干了。

我爸是警察,几年前过世了,我妈属于1990年代的下岗工人,下岗之后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总体来说父母以前给我积累了一点家底,但是不能说很好,在县城里算是中等,从小到大自己想要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我是独生子女,我老公是上犹县乡下的,比较多兄弟姐妹,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庭情况不太好,他父母基本属于打点零工,挣的钱只够生活上的开销,基本没有什么存款。

所以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我老公基本都得靠他自己努力想办法挣钱。他读大学的学费都是靠当时的助学贷款。刚读大学的时候,家里给了他几千块钱,后面一直都是靠他自己兼职挣点钱补贴生活费。他很独立,工作能力、社会经验比我强,他比较务实。

我跟他毕竟在一起那么久,家里也很早就知道他这个人了,我们属于自由恋爱,所以也没有按传统走各种流程。像彩礼这种事情,没有正式地双方家长坐下来谈这个问题。就是我口头跟他讲,到时候我们结婚,我妈这边大概要16.8万元。我感觉有点超出他的预期,但是他没有拒绝,我们说这个数,他就出这个数。

酒席钱也是男方出的,双方酒席都从简,花了两三万。在订婚宴上男方也要给女方亲戚包红包,亲戚后面会打发给女孩子,不过听我妈说有的人家不会返,看个人吧。

彩礼是在结婚前一两天,转账给我妈的。彩礼放在我妈那也一样,我妈不是那种什么都算得清清楚楚的人。之前他要开店,三四十万我妈说借就借。婚前我妈也时不时转账给我用,以后带娃也主要靠我妈。

2019年,我妈在赣州市给我买了一套房,而且县里面还有另外一套房在我的名下,她自己只留了一套房。既然已经买了这套房了,她身上也没有多少钱,嫁妆就没有以现金的形式返给我。如果没有买那套房,她觉得几十万给我都是没有关系的。

其实如果男方家庭情况好点,也许不用那么多彩礼。如果他不出这个钱,确实也不平衡,总不能什么都靠女方家出吧。结婚前追求我的男生还是挺多的,条件好的也很多,他家算是条件最差的了。

原本我和他在一起我妈是一直反对,但最后拗不过我才同意的。我平时就会在我妈面前多说我对象的优点,虽然他家条件不好,但是他自己是不甘贫困的,在事业上敢想敢为,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现状,日子还是有盼头的。

那时是被他感动所以选择和他在一起。我其实不太看重物质方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