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与青年导演孔大山的终极妄想

一群看起来充满失败者气质的“民科”,带着三十多年前的无线电设备,辗转乘坐火车卧铺和县城中巴去四川深山里找外星人,他们每一脚都踩在土地和各自生活的泥泞上,依然执着地望着天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静茹

孔大山(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姜晓明/图)

“像唐僧一样去寻找”

这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新闻节目中,科幻杂志《宇宙探索》的青年编辑唐志军接受采访,欣喜介绍着外星人存在的另一种可能,“不可能只有地球上存在着生命。”“当全人类都知道有外星人存在的时候,那么之前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隔阂通通会消失。人类文明再次进化的唯一方法——”他因为自己将说出宇宙的伟大奥秘而激动不已,“就是找到外星人。”

30年后,纪录片的跟访跳剪镜头中,这家杂志的编辑部比任何一家纸媒都要衰败,五十多岁的主编唐志军依然坚信着外星人的存在。而杂志社资深编辑秦彩蓉下班后回到自己经营的眼镜店,吐槽:“这外星人真要让他们找着了,那能来干嘛?抢呀,抢银行、石油、大商场啊。”

这部讲述没落杂志编辑部执迷寻找地外文明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定档4月1日。在2021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该片作为黑马,场场座无虚席。

影片最初十多分钟,伪新闻节目与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一度令人有些虚实难辨。这实际上是一个有伪纪录片形式的剧情片,一群人去找外星人,荒诞又真切,超验又在意料之内,科幻还有点奇幻的元素,在那一年的平遥收获了最佳影片、最受欢迎影片等多个奖项,甚至因为太过热门而加映,上映前,豆瓣评分已达8.6。

“之前是电影节放映,但它面对更广大群体的时候,在市场上确实是有挑战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编剧孔大山一进门就拉着豆袋沙发要躺下来。3月份接受采访时,他刚结束作为B组导演的电影《流浪地球2》的路演,说近期连续赶路,腰有点疼。

孔大山1990年出生,正值青年,但自认精力有限,创作欲不强。《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前,他的几部短片先在几场小型放映中见了观众,几乎每部都是学生作业。

2016年,因为要交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的毕业作业——一部长片,孔大山给他的研究生导师王红卫提交了好几个故事梗概,都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一则新闻短片:2017年,山东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一位声称自己接触过外星人的农民,农民认真地讲述自己遇到、交往和捕捉外星人的全过程,最后打开家里的冰柜展示外星人遗体——那是一个用硅胶做的、低劣的外星人玩偶。在方言播报的新闻节目中,农民表示要保护好外星人遗体,待其外星同伴乘飞碟来把它接走。在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中,这个故事的荒诞性又更加浓郁。

孔大山觉得,这可以写剧本。他把这则新闻讲给导演郭帆听。2011年,二人因各自翻拍动画《李献计历险记》而相识。拍摄完电影《流浪地球》后,郭帆一度问孔大山,是否有拍长片的想法。孔大山转述这一新闻时,描画着画面中的黑色幽默——比如细述那个外星人玩偶的硅胶质感。

郭帆突然问他:如果一切都是真的呢?

这一切,怎么就不能是真的呢?孔大山回去写了故事梗概,一开始写的“依然是恶趣味的故事”,那是他27岁时偏爱的故事类型,“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批判现实主义、当代魔幻景观大赏。”他觉得,这一切依然是导师王红卫在此前故事梗概中察觉的问题:停留于表面的“批判形式主义”,没有真正讲故事与人。

到第二稿的时候,唐志军这个人物出现了,整个故事开始成立,那是一个执迷于寻找外星人的人物形象。

写底稿剧本的时候,孔大山觉得这是一个有点像《西游记》的故事,“唐志军就像唐僧一样抱着普度众生的宏图愿景去寻找外星人。他年轻时充满狂想,觉得人类之所以停滞不前,分裂、充满矛盾,是因为没有建立起连接。他就跟唐僧当年要去取真经一样的执念。”孔大山说,故事中,世上的一切得解在于取经——当下即是寻找外星人。

王一通(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姜晓明/图)

执着于一口心仪的锅

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孔大山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组建好的剧组又解散,但“比起全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